文言遷移: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借香草美人喻追尋理想的傳統象徵

[2024.03.12] 發表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圖:1_nude@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指定篇章之一《青玉案?元夕》,寫辛棄疾元夕在南宋都城臨安的繁華熱鬧中,尋找思慕的美人而不得,原來美人不與世同流,拒絕繽紛歡樂,自憐幽獨於燈火闌珊處。詞牌以「青玉案」意象為名,來自漢代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緞,何以報之青玉案。」另一首填上青玉案旋律最有名的歌詞,由北宋賀鑄所寫,主題自然亦「追戀理想中的美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種悵惘淒愁」(陶爾夫、諸葛憶兵《北宋詞史》)。《四愁詩》與兩首《青玉案》,宜乎互文對讀。

(青玉案的今生與來世?三之一)

◆詞牌青玉案意象與情思源於《四愁詩》

漢代張衡寫過一首很動人的《四愁詩》,詩分四節,由一思、二思、三思到四思。思,本義大抵指具體的想念,引伸泛稱一切思考,以及詩中意指的傷感愁思。四思分別寫東、南、西、北四方,表達四處尋找美人。第一節和第四節是這樣的:(圖)

一思曰: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

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門。

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贈我錦繡緞,何以報之青玉案。

路遠莫致倚增歎,何為懷憂心煩惋!

即使受限於篇幅,只節錄兩節,但此一首一尾,仍能表現出詩歌重章疊句的形式和作用。這種沿襲《詩經》民間口述文學的傳統模式,運用相同的組織與句構,每節只更換相近意象的個別字詞,不但更容易創作,又富節奏感,而且藉反覆詠唱,渲染主題,深化情感,具有一唱而三嘆的效果。如《木蘭辭》寫東南西北市買馬具,亦同樣是民歌重章疊句模式。

◆傳統象徵的解讀策略

詩歌意象,多有象徵,以寄託情感。體會以上詩句,至少需要以下傳統象徵的解讀策略:

《四愁詩》第一節(節錄)(圖)

.[]文白語序倒置.□ 通假

” 詩人說,我思念的女子遠在泰山,但泰山一帶,即使如附近的小山梁父山,也路途艱險,阻困重重,輾轉難安,只能遙遙望遠,寫詩抒發思念的傷感,連毛筆也被眼淚弄濕了。 ”

(1) 思念女子

思念女子,不只是一般的情愛、戀慕而已,也象徵對理想的追求,這是屈原《楚辭》的香草美人傳統,凡詩歌中的植物,如梅蘭菊竹,或美人,皆是理想和價值的化身,雖不能及,而內心無限嚮往;上文提到辛棄疾的《青玉案》,也脫胎自這傳統而另有超越。

(2) 泰山

泰山不是一般的山,是五嶽之首,帝王祭天,便常在泰山;因此泰山既是終極價值的始源,也是歸宿;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把毫不知名的西山,寫得比泰山還獨特,是引用並突破了這種傳統意象。

(3) 路途艱險阻困

路途艱險阻困,總是喻意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阻力和艱辛。最優雅的代表作是《詩經‧蒹葭》的: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就是蘆葦葉,分隔河岸,阻礙詩人追求內心盼望的女子,上世紀林子祥有流行曲《在水中央》即是這首古韻的今音;而最雄渾的代表作必屬李白的《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宜與《月下獨酌》對讀。

(4) 側身

古人重視姿勢端正,外在姿勢是內心立場的反映。詩中的側身,乃是不正的姿勢,「傾側其身,表示戒懼不安」(《漢語大詞典》),暗示詩人受到重重阻撓,價值無法伸張,理想難及,表達了苟全性命於亂世的委屈與哀傷。

◆《四愁詩》第四節(節錄)(圖)

.[]文白語序倒置

.()文言省略 

.〈〉白話不必出現

.□ 通假

” 末節——包括最後四句——重複以上各節,寫美人送我以禮,我想回禮報答她,卻因路途險阻而無法達成,認同的價值被壓抑,無法伸張,理想已遙不可及,心情鬱結苦悶,不禁氣為之嘆。 ”

■青玉案=藍寶石托盤

詩中提到「青玉案」,即用藍寶石造成的托盤,古人日常用來放東西,尤其食物。青,可以指綠色,也可以指藍色,如青天,便指藍天,荀子〈勸學〉的「青出於藍」,也是指藍色(青)提煉自藍草,藍引伸指藍色後,青才變得更常指綠色。

文言文化知識(圖)

青出於藍 → 指藍色(青)提煉自藍草

→ 青:可以指綠色,也可以指藍色,如青天,便指藍天。

→ 藍:本義是藍草,因此偏旁從艸,既是植物,本身綠色,但經提煉加工,能造出藍色染料。

■文言語法知識

(1) 錦、繡、緞三字詞,乃近義反復,文言慣見。

(2)莫,是「無之」的意思,省略了代詞「之」。

(3) 倚是奇的通假字,奇,粵音「基」,即單獨,所以單數又稱奇數。

◆3個常用文言否定詞(圖)

文言有三個最常用否定詞:不、無、毋,都有省略代詞的對應形態:

弗=不……之(不做這事)

莫=無……之(沒有這事)

勿=毋……之(別做這事)

■知多些

文學家張衡即是發明渾天儀(推算星空)和候風地動儀(偵察地震)等儀器的大科學家。古人文理不太分家。

圖‧1_nude@iStockphoto/

文:林葦葉 -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研究範圍包括,中文閱讀教學與評估、香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學習、中文教育網絡分析應用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24期]

更多教育
課外文言:詩豪的亡與忘
【明報專訊】考試時間有限,讀課外文言篇章,一定要有方向。所謂方向,可以從作者名或篇題裏找。在中學的課程中,同學會讀到不同體裁的文章,譬如歐陽... 詳情
課外文言:題目
【明報專訊】(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標有▲號的字詞,並把答案寫於橫線上。(2分) (圖) (i) 而著在簡冊者,昭如日星 ... 詳情
課外文言: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1)(i) 昭著/顯明(1分) (ii) 落下/掉下(1分) (2) D(段3「固」解作「已經」)(2分) ... 詳情
【明報專訊】誰是石曼卿? 大家成長時有這樣一個人物嗎?比師長年輕、比兄長親狎,但總是先你那麼一步,走過人生不同的里程。考試、畢業、就業...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