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盼修復更多村屋 村落佈局見歷史變遷
【明報專訊】港大建築系教授王維仁表示,研究團隊除了修復啟才學校的課室,長遠亦希望修復谷埔更多村屋,研究過程對村內建築的佈局、特色、建造時間,以及發展脈絡有更深入了解。他說谷埔由7個聚落組成,包括方形圍村、線性聚落、散村共3類,見證了數百年來當地人口增長與村落發展的變化。
7聚落組成 早期方形圍村反映治安差
谷埔村由老圍、新圍、二肚、三肚、四肚、五肚、田心共7個聚落組成,早在17世紀明末清初,沙頭角的客家人遷入谷埔定居,當中老圍是客家移民在谷埔建立的第一個聚落,包括楊、 宋、李、何氏等家族,之後有宋氏遷出老圍建立新圍、楊氏建立的四肚和五肚,以及鄭氏建立的二肚、吳氏的三肚,以及後期由不同姓氏建立的散村田心。就類型而言,最早落成的老圍為背山面海的方形圍村;新圍、二肚、三肚為面對溪谷或平坦地、背靠山坡成排而建的線性聚落;田心、四肚、五肚則為散村。
後期多為散村 反映人口增耕地擴
王說,谷埔圍村的分佈反映村落發展和社會變遷。老圍作為谷埔歷史最悠久聚落,其密集且內向的佈局是早期外來移民對於安全與自然環境的應對,也反映了明清時期沙頭角沿海治安不穩。至於新圍等線性與後期田心等散村的分佈形式,則反映人口增加與耕地擴展的需求,由於建村時期較晚,也反映了當時谷埔相對安全的社會環境。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