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AI腸鏡增瘜肉檢測率 資淺醫生使用幫助更大
【明報專訊】及早篩查和切除大腸瘜肉可減大腸癌風險,但傳統內窺鏡檢查可能遺漏難察覺的瘜肉,切除時差之毫釐可致腸出血和穿孔。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以實時人工智能(AI)輔助系統協助大腸鏡可增加四成腺瘤檢測率,初受訓醫生使用更增近六成。該院另建立AI平台實時監測大腸鏡瘜肉切除手術,有望減低出血和穿孔風險,料明年起展開臨H試驗。
中大醫學院前年引入AI輔助大腸鏡,威爾斯親王醫院現有4台AI儀器,若系統偵測到瘜肉會顯示於大腸鏡實時影像。團隊前年4月至去年7月招募766名需做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分兩組以傳統大腸鏡或輔以AI檢查可致癌的腺瘤瘜肉,發現輔以AI可增加41%腺瘤檢測率,年資較淺的醫生使用更可增加58%(見圖)。
研AI手術監察提示方向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柳浩城說,大腸鏡準繩度受瘜肉大小形狀和位置、醫生操作經驗限制,AI系統有助資歷淺者識別瘜肉。他稱團隊正做第二期臨H研究,數據將交予醫管局參考會否引入技術,成為恆常服務,將來亦須制定臨H指引,包括要求醫生覆檢AI沒有察覺瘜肉的位置,免過於依賴系統。
該院另分析47宗由專家操作大腸鏡切除瘜肉的黏膜下剝離術(ESD)錄影中逾200萬個影像,建立AI-Endo系統實時監察ESD手術進度及表現,並提示正確剝離層面和方向,術後有表現評估報告,另擬加入提示切除路徑。
系統處於動物實驗階段,料明年開始人類試驗。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瀚智稱,ESD手術技術要求高,醫生須完成500宗大腸鏡檢查案例才可受訓。他說切除瘜肉時相差一至兩毫米可致流血和穿孔,最壞情G需開刀補救。
葉稱,以往研究顯示ESD手術出血率及穿孔率達五至六成,形容AI-Endo系統如同副駕駛員,在駕車「過線」時會提示;系統已用豬實驗,初步顯示可減出血及穿孔風險。
趙偉仁:等於多30年經驗
中大醫學院候任院長、外科學系教授兼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說,另一團隊正研究內窺鏡機械人手術,擬將來結合AI-Endo系統為手術導航。他說威院每年有逾250宗腸道ESD及40宗上消化道ESD手術,系統可助資歷較淺者加快熟習,「不是每名醫生都有30年經驗,但(系統)就會給你30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