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解碼:通脹下的生活
【明報專訊】本港消費物價指數(CPI)反映市民通常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變化,亦反映本港通脹情G。2023年4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2.1%,剔除所有政府一次過紓困措施影響後的基本通脹率按年上升1.8%,兩者均較3月升1.7%略高。政府表示通脹料會在2023年餘下時間上升,儘管大致保持溫和,政府會繼續留意情G。
CPI如何計?
消費物價指數以住戶為單位,按月均開支劃分甲、乙、丙3個類別,涵蓋本港約九成住戶。以2022年的價格水平計算,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所涵蓋住戶的每月平均開支大約在6700元至94,200元之間。
環球近年面對高通脹威脅,但本港通脹維持低水平,原因之一是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計算方式有異。歐美國家的CPI組成以食品、能源、大宗商品、醫療開支等為主,而香港主要以住屋開支及食品為主,兩者合共佔比近七成。按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本港私人房屋租金指數由2019年194.4高位下跌至2022年178.3(1999年為100)。
超市貨品按年平均加價2.1%
雖然本港通脹率升幅溫和,然而消委會2023年4月公布2022年度超市價格調查,3間大型連鎖超市共260項貨品的總平均售價較2021年上升2.1%,高於同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1.9%的升幅,亦是自2013年以來錄得最大升幅。
以貨品的平均售價計算,2022年有近七成貨品加價,按組別計,「牛油」的總平均售價升幅最高,達15.4%;其次為「茶包」、「芝士」及「食油」,分別升11.7%、10.2%和10.1%。
糧油食品升幅最高
按貨品13大類計算,2022年有10大類貨品的總平均售價錄得升幅,「糧油食品」平均售價升幅最高,達5.4%,當中「食油」組別內7款樣本平均售價均上升,升幅由5.2%至21.6%不等;「食米」組別平均售價上升1.3%,組別內有三分之二、共6款食米加價,升幅最高一款達15.4%。消委會形容超市貨品整體加幅不理想,呼籲商戶和超市集團於社會復常初期共同承擔社會責任,調整價格時應保持克制,又提醒消費者應貨比三家,包括考慮到超市以外的商店購物。
食品價格愈來愈貴,基層住戶生活愈見困難。與一對子女住在茤衁熙砟k士2022年7月接受《明報》訪問時表示,食物物價愈來愈高,她每月領取1.2萬元綜援,其中7000元交租,5000元應付日常開支。她說2020年凍肉店買兩磅雞翼只需25元,2022年要33元,唯有「慳住食」,買兩磅分3餐吃,而平時買菜也只買「籮底橙」,「雖然只是貴幾元,但對我們來說,長遠負擔就很重」。
電費煤費加價
全球燃料價格C升,兩電的「燃料調整費」按實際燃料成本急升,市民電費隨之上漲。中電及港燈2023年元旦起加電費,分別按年加19.8%及45.6%,港燈2023年5月公布6月下調每度電的燃料調整費6仙,由91.7仙降至85.7仙,而每度電淨電費仍處兩元以上水平。港燈電力投資主席霍建寧指出,6月起調減燃料費可減輕用戶負擔,電價燃料調整費已升至接近見頂,估計燃料費高峰期已過,料全年有機會續跌。中電表示若6月燃料調整費高於每度電62.8仙便會封頂,倘低於62.8仙則採該月實際燃料調整費用計算電價。
田北辰倡政府補貼燃料費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指出,兩電過去10多年平均電費加幅高於通脹差不多一倍,政府可考慮直接補貼燃料費;另一議員梁熙稱兩電違反《管制計劃協議》中列明「以合理價格提供服務」的精神,又說兩電「加價唔係確保唔蝕錢,而係為了賺到盡」。
除了兩電,煤氣公司的燃料調整費亦有增加,由2021年6月的每兆焦耳2.71仙加至2022年6月的6.32仙,增加1.33倍。此外,2022年8月1日起煤氣公司增加標準收費4.4%,亦令煤氣費增加。能源諮詢委員會前委員、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2022年7月分析,煤氣公司生產煤氣的原料包括天然氣及石腦油,當中石腦油佔四成,而石腦油價格與原油掛u,國際油價上升直接影響石腦油採購價格。
■知識增益
英在職者領食物救助增
全球多國民眾受通脹高企之苦,不少人難抵生活成本重擔需向食物銀行求助。支援英國食物救援網絡的特魯塞爾信託基金(Trussell Trust)表示,截至2023年3月底,過去一年他們提供的食物包裹量達300萬個,較5年前多逾兩倍,也較2022年多37%。領取救濟者中,有五分之一有正職,而食物銀行本意是緊急救濟,但現已被低收入者依賴,反映社會保障制度不見效。
■試題舉隅
(1a)試描述表4反映的特徵。(4分)
(1b)參考資料,指出及說明一個香港消費物價指數升幅較歐美國家溫和的原因。(2分)
(2)以電力及燃料價格為例,港府保障市民生活素質方面扮演什麼角色?參考所提供的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分)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