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圖說:遊西貢海島嶼 飽覽自然美景
【明報專訊】1866年舊地圖上,西貢海大部分島嶼已被標示出來,直到1937年始有清晰的地圖記下「西貢海/Inner Port Shelter(Sai Kung Hoi)」一名,海面部分島嶼也以中英雙語標示。近年不少從事古村活化或文化復興的團體積極研究這些島嶼和舊村的可能性,如為期3年的「西貢海藝術節」,首年(2022年11月16日至2023年1月15日)以鹽田梓及橋嘴洲作起點,第二年將延伸至滘西洲和糧船灣。這次我們在西貢海航行,一探這些隱藏於視線以外的自然風光及相關趣聞。
(1)//羊洲/
1974年一則《華僑日報》「本地遊」廣告如此形容羊洲:「……(羊洲)位置特殊,島上荊叢密佈,灌木蔓生,人跡杳至,蛇鼠黃蜂經常出沒,丘頂高僅一四四呎,其下北向處有古墳二,全島邪氣彌漫,探遊需具『以身試邪』的心理準備。」羊洲又稱獨鰲洲,是距離西貢市最近的島嶼,目前無人居住。島上建有鄺氏墳墓,據說鄺氏是九龍城區的富人,經營戲院、超級市場和農場,因篤信風水而租下此島,墳墓為羊洲添上神秘氣息。
(2)//白沙洲/
白沙洲同為無人島,它不似羊洲神秘,反像個與世隔絕的角落,較多旅客及水上運動愛好者到訪。如今只有陽光與海灘的白沙洲,1950年代曾為軍事演練之地,一則1953年通告稱,當時的陸海軍部隊在白沙洲舉行大規模演習,「屆時無論任何人,不得在該島停留,連漁民包括在內,不得停泊船隻,及在岸上晒(曬)網及補網」。這則通告也間接描繪出當時西貢海漁民的活動。
(3)//鹽田梓(鹽田仔)/
鹽田梓又稱「鹽田仔」,早於18世紀已有人居住,由陳氏建立村落,從事曬鹽業,亦有其他農業活動。19世紀有傳教士到村內傳教,部分村民領洗入教,鹽田梓遂被認為是香港早年天主教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島上地標聖若瑟小堂於1890年落成,曾於1948年及1962年重修,島上各處亦可看到宗教的痕[。
隨時代和經濟發展,鹽田梓日漸沒落,1990年代所有村民更一度搬離。2011年有村民成立「鹽光保育中心」,復修鹽田之餘又舉辦各種導賞活動。現時在碼頭上岸後即可看到中心的商店,販售在地商品;村內則可看到復修後的鹽田,是香港難得一見的風景。
(4)//橋嘴洲/
1.4億年前西貢一帶是個巨大的破火山,曾爆發數次,鄰近鹽田梓的橋嘴洲位處火山口邊緣,島上留下多種岩漿固結而成的岩石。2015年11月橋嘴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地質公園之一,這片連島沙洲(tombolo)沿路可見表面佈滿裂痕的石頭,石頭外層的礦物受風化作用影響,膨脹或收縮再剝落,形成像菠蘿包表面一樣的裂痕,故又稱為「菠蘿包石」。西貢海藝術節的參展藝術家受到啟發,參考菠蘿包石、火山、岩石的形態創作出一系列雕塑,隱藏在島上不同角落,待訪客在島上流連時自行發掘。
(5)//滘西洲/
滘西洲最為人熟悉的是島上的高爾夫球場,球場由香港賽馬會興建及管理,是香港唯一的公眾高爾夫球場,不多人知道它昔日曾是漁民原居地。1950年英國人類社會學家Barbara Ward來港,在香港中文大學前身的書院教授社會學,她花了3年研究滘西洲,據說1983年離世前正準備將研究出版成與香港漁民生活相關的著作,研究最終於1985年以名為「Kau Sai:An Unfinished Manuscript」*(〈滘西:未完之作〉)的文章出版。文章比較了1950和1970年代的滘西洲,提及1950年代該島一度被列入軍事演練區,影響漁民日常作業,部分人要求賠償,有人則只求繼續留在原居地。Barbara Ward稱當時大部分人有種奇怪的偏見,認為漁民像游牧民族,可配合日常活動移動根據地,故他們難以理解漁民爭取留在原居地的要求。
*文章為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館藏
(6)//糧船灣/
今日的糧船灣地理上與西貢半島相連,但在1970年代萬宜水庫落成並把它與陸地連接之前,它是香港第四大島嶼,曾被稱作「高洲」,相信來自英文名稱High Island。1950年代後期,政府曾計劃在糧船灣發展可容納50萬人的衛星城市,並打算在西貢區興建公路以加強該區配套,惟最終未能成事。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12年研究發現一座位於糧船洲與果洲群島之間的死火山,直徑約18公里,最後一次爆發在1.4億年前,形成不少獨特地貌,包括地質公園的六角形岩柱,以及前文提及的橋嘴洲。
(7)//牛尾洲/
位於西貢海西南部的牛尾洲鄰近清水灣郊野公園,這個不太起眼的小島曾與1970年代轟動一時的「跛豪」大案扯上關係。據當時報道,毒販吳錫豪(跛豪)其中一條運毒路徑,就是從公海接收貨物,再以水路運到牛尾洲匿藏,在「石堆收藏起來,同時以樹葉遮蓋」。今日的牛尾洲以「幽廊秘洞」聞名,岩石因多年來的洗刷和侵蝕而形成各種形狀,部分相當狹小,成為牛尾洲與其他島嶼相異的獨特景觀。
(8)//伙頭墳洲(晨曦島)/
伙頭墳洲英文名稱為Town Island,但舊地圖中被標示為Fo Tau Pun Chau,其中文名字亦因而有多個版本,有人稱它為「斧頭盆洲」,也有指它叫做「虎頭墳洲」,1949年的地圖甚至直接把Town Island翻譯成鎮島。1976年政府批准在島上興建晨曦島福音戒毒中心,幫助吸毒者靠宗教及島上寧靜的生活戒除毒癮。久而久之,伙頭墳洲就直接被稱為「晨曦島」,報章上形容它「帶出新希望,是最佳復康地方」。
文:鄭寶欣
圖:鄭寶欣、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