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AI養蟹 掌握最佳收成期
【明報專訊】海產業面對消耗量大、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大趨勢都是逐漸由人工養殖取代捕撈,甚至嘗試由戶外轉到室內。有本地初創企業近一年多一直在研究室內養蟹,兼且加上人工智能影像辨識技術,目的就是要在最佳時間採蟹,走高增值路線。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林靄怡
人工智能農業科技(香港)有限公司(AI Farming Company (Hong Kong) Limited)首席技術官郝小添表示,公司成立於2021年8月,創辦人包括他本人、立法會議員吳傑莊(選委會界別),以及本地一家著名食蟹店的第二代傳人。
室內養蟹有氣味 難請人打理
最初是因為有一次他和吳傑莊到該食肆吃飯,該名第二代傳人說起,曾經嘗試在室內養蟹,但效果不太理想,亦因為有些氣味,很難請人打理;想嘗試用較為自動化的方式,但不知如何茪漶C於是,吳傑莊提議三人合組公司,由郝小添負責主要技術和營運工作,希望和對方一起找出更佳的室內養蟹方案。
2021年12月,該公司先在科學園的辦公室內小規模試養青蟹。去年4月,搬到立法會前議員譚偉豪的九龍灣辦公室內一個空置小房間養蟹。去年6月,該公司開始研究利用工業機械人(機械臂)和人工智能(AI)影像辨識技術優化養蟹工作。去年9月,再搬入一個面積700多方呎的屯門工廈單位。
藉AI辨識重皮蟹和軟殼蟹
郝小添透露,已經找到適合養殖青蟹的大約水溫(約20度)和鹹度(需低於海水),用淡水加上海鹽即可。至於使用到機械臂和人工智能影像辨識技術,主要是為了兩個原因。第一,是考慮到將來擴大規模時,其運作方式需要較自動化;第二,是為了掌握最佳收成期,走高增值路線。他解釋,雖然已經安裝一套連接所有水缸的濾水系統,但因為蟹糞等污穢物會沉在缸底,難以完全濾清。所以需要用機械臂裝上配件,每隔一段時間將污穢物從每個水缸底部吸起升到水中,讓水流將之}入濾水系統。
至於用到人工智能影像辨識技術,是為了採集「重皮蟹」和「軟殼蟹」,來提高產值。所謂重皮蟹,其實是指青蟹的舊殼尚未完全脫去,但新殼已經長了出來、藏在舊殼下面的狀態。有說青蟹為了準備產卵,用了好些時間來累積營養,到了「重皮」的時候,剛好未產卵,精華全部集中在蟹膏堙C因此,不少蟹農、食肆和食客認為,這是青蟹最肥美的階段和最佳食用時間,全隻蟹都充滿了膏油。所以,以相同重量來說,重皮蟹的售價比一般青蟹高出1.5倍至2倍。軟殼蟹則是重皮蟹之後的一個短暫階段,即是舊殼已經脫去、但新殼仍未完全變硬的狀態,其售價同樣較高。這時,青蟹的體型會一下子大了很多,而新殼會不太反光。
郝小添表示,以往沒有科學化的方法採集重皮蟹或軟殼蟹,只能用養殖時間來粗略估計。但每隻蟹的生長速度都不同,單純計時間不太準確和有效。
盼今年初養出首批蟹
有些東南亞蟹農會故意剪去每隻青蟹的蟹腳,令牠們長出新殼,來變成重皮蟹。但被剪腳的青蟹差不多要用盡全身的營養才能長出新殼,已經瀕臨死亡,體內再沒有多少蟹膏和營養,行內人稱為「紙蟹」。相比之下,利用人工智能影像辨識技術,理論上可以做到,在每隻青蟹到了重皮蟹或軟殼蟹的階段,才採集出售,將產值推到最高。
該公司的目標是,利用機械臂由缸底吸起污穢物,拍照辨識重皮蟹或軟殼蟹,以至可以用機械臂來捉蟹,可能只是加蟹糧才使用人手,而換水則是靠水泵。不過,暫時還未完全達到這個理想,仍需要優化各種配件的設計,縮小它們的體積,以及試出它們在機械臂上的最佳安裝位置。
該公司計劃,今年初先養出一批重皮蟹和軟殼蟹,邀請飲食業人士試食,以初步驗證方案的可行性。然後再融資,以及聘請擁有機械工程或電子工程學位的畢業生,在今年底開始在本地大批量養蟹。
該公司希望,屆時的室內養蟹場面積有1萬方呎,同時養殖3萬隻青蟹(每隻的養殖期為30至45日),估計這個規模足以錄得盈利。當在香港站穩陣腳後,可能在廣西省北海市再開設一個更大規模的室內養蟹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