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新聞:內地國際課程僧多粥少 學校不愁生源
【明報專訊】無論內地或香港,家長擇校多深思熟慮,為何要報讀一間全新創辦、沒有任何「名校」光環或過往成績的學校?香港漢鼎書院創校校監徐莉卻說,高品質的國際課程學校在內地僧多粥少,「只要能開,肯定是不愁生源的。」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本報說,國家規範民辦教育發展,限制整體規模,本意是要提升公立教育質素,但必定影響家長的選擇,而民辦學校在此情G下更要發揮所長,提供差異化的課程。他認為內地標準與國際課程彼此並不矛盾,它們的核心內容相差不遠,尤其是科學、數學、閱讀,內地學生參與國際競賽往往取得高分,民辦學校可以在完成國家義務教育課程後,加入自己的特色。
港校校監:國內教育內捲 國際課程需求大
「國內的基礎教育很強,我們沒必要去做重複勞動,所以要做國際項目」,徐莉稱,雖然國際教育市場競爭激烈,但相比起龐大的內地教育需求,仍是僧多粥少。她分析,因為國內教育「捲」(內捲,指內部競爭)得太狠,想走國際路線的學生和家長相當多,曾有意報讀廣酒漢鼎的學生不僅來自大灣區,還有全國多個省份,「高品質的國際課程學校只要能開,肯定是不愁生源的」。
指內地學生學術根基較港生紮實
學生質素方面,徐莉稱香港和內地學生各有千秋,他們既然都選擇讀國際課程,大多目標一致,都想升讀世界知名大學,有更好發展。相比而言,香港本地學童英文根基較好、國際視野相對更開闊,來自內地大城市的學生英文還可以,其他地方的則相對較弱,但中文、數學、科學的學術根基比香港孩子更紮實。她還稱,內地學生心懷大志的更多,「比如讀書出來做什麼,內地學生真的會想到家國天下,理想主義色彩更濃,香港孩子就想到找份好工作、有份好薪水、買樓上車」。
在內地辦學20多年的孔美琪則目睹了一代家長的轉變。「過去的家長對學校質疑很大」,她表示,現時深圳的學生家長有很多專業人士,包括有「海歸」,當中不少從事科技業,「我們很多家長是華為、騰訊員工,他們年輕、思維開放,願意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亦對子女教育更加投入」。她笑稱,700萬人口的香港有26間IBDP學校,深圳2000萬人卻沒有78間IB學校,雖然僧多粥少,但她寄語家長也不用擔心太過,「只要按需要來選擇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