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點對點:工業4.0——延續香港製造

[2022.11.14] 發表
科技園公司再工業化高級總監姚慶良(圖)介紹先進製造業中心共用倉庫的自動化設備。先進製造業中心2022年4月開幕,是亞洲首個融合自動化及智慧物流方案的生產設施。
自動化智能生產線可完成由製造至包裝的所有工序,每小時完成3000罐包裝,並可按需要遙控持續運作。保心安藥廠總經理郭子明(右)說,老字號品牌要與時並進,才能傳承歷史。
悅和醬園為本港自置蒸釀酒房的醬園,生產酒、醋、豉油及各類調味品,年產300萬公升醬油。悅和醬園第三代傳人龐中衡(圖)表示,醬園仍未獲政府正式通知要搬遷。

【明報專訊】上世紀工業蓬勃,本港有各式各樣工廠,1980年代起廠房北遷,「香港製造」品牌買少見少。2016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再工業化」,旨在推動智能生產、吸引高增值科技產業和高增值生產工序。至2022年,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稱「政府推動再工業化不會走傳統製造業的舊路」,而是發展以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和智能生產工序等作基礎的高端製造業,昔日的「香港製造」將由「工業4.0」延續。

工業h變創新園

科技園公司2021年11月宣布將元朗、大埔和將軍澳3個工業h重新定位為創新園,以推動先進製造、微電子及醫療科技等高潛力行業發展,配合「再工業化」方向。

3個創新園內將設立共5幢專用工業大廈,元朗創新園重點項目為微電子中心,擁有無塵車間和化學品特別處理設施,並支持新一代微電子產品的開發和試產。大埔創新園設立精密製造中心(PMC)、醫療用品製造中心(MARS),主要支援醫療用品、儀器、物料、健康產品的智能生產。位於將軍澳創新園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於2022年4月開幕,是亞洲首個融合自動化及智慧物流方案的生產設施,主力吸納醫療設備、智能電子裝置及機械人電子技術等行業。

科技園公司再工業化高級總監姚慶良2022年4月表示,逾10間企業正接洽或已簽約進駐將軍澳先進製造業中心,估計中心會聘用2500名與創科相關的工作人員。他說,由於市場對食品製造業需求大,加上本港在食品製造業信譽良好,如政府設第二個先進製造業中心,將集中支持相關產業。

傳統工業如何看轉型?

保心安藥廠

在本地創立逾110年的藥廠保心安2017年與生產力促進局合作,將藥油包裝工序智能化,涉款250萬元。藥廠申請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資助,獲40%現金回贈及研發開支3倍稅務扣減,藥廠最終研發開支少於100萬元。

藥廠第三代傳人、總經理郭子明表示,藥油生產線10多年前已自動化,對轉用智能生產線包裝有一定堅持:保留傳統、傳承歷史,「罐的設計不能轉、玻璃樽的設計不能轉」。新的智能包裝生產線保留原裝鐵罐及玻璃樽,亦保留報紙質地說明書捲蚚蘆o玻璃瓶的做法,機器亦合乎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要求。郭子明說,機器長遠節省人力成本,解決無人入行問題,而原本約10名做人手包裝的工人會調至為新產品做包裝。

悅和醬園

屹立本港80年、位於古洞北新發展區範圍的老字號「悅和醬園」料最快需於2024年搬遷。悅和醬園第三代傳人龐中衡稱,理解政府需發展新市區及促進工業轉型。他說並非不願搬遷或貪圖政府補貼,惟認為政府未有理會中小企的困境,稱該醬園過去10年一直提升自身技術及力求轉型,然而資源及時間有限,難於短期內達到政府近年推行的「工業4.0」。他說,歷史悠久的廠房轉型並非一時三刻,認為傳統工業仍有意義,盼政府提供合理搬遷時間及協調部門安排,以縮短申請新廠房的牌照及審批程序。

培訓工業科研人才

倡引入資歷架構

香港城市大學工學院2021年5月宣布成立「先進設計及系統工程學系」,並推出4年制工學士(智能製造工程)學位課程。城大稱,課程重點是培訓掌握運用物聯網、雲端運算和大數據分析等工程技術人才,配合全球及本港工業4.0發展趨勢。

職業訓練局副執行幹事王建國2021年6月撰文引述羅兵咸永道(PwC)報告,建議政府探討發展類似德國的「大師」(Meister)資歷,如引入資歷架構認可的大師級資歷,讓高技術專業人才獲得行業和政府認可,並設立政府資助的應用科技大學,提供應用及職業為本、與傳統學術學位有同等資歷的學位課程,促進職專教育長遠發展。

■知識增益

逾半本地科企欲設香港生產線

生產力促進局與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合作,2021年7至9月以問卷訪問184間本地企業,了解其設立生產線及科研狀G。調查顯示,52%企業有意將生產線遷往或擴展至香港,但大多認為本港沒足夠空間建立自動化生產線,或面對卸貨區空間不足、樓底太低等挑戰。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認為,本港新建成的先進製造業中心及現有工業大廈可應付有關要求。

科研方面,58%企業稱有投入研發,16%有意將研發基地遷往或擴展至香港,近半稱本港有高等教育機構,吸引他們在港研發。港大經管學院馮國經馮國綸基金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認為,調查中過半企業已在本地做研發,認為數目不少,茪j家「不應該太悲觀」。調查中28%企業預計未來一兩年內找到工業4.0的本地人才。

■本港製造業Q&A

Q:香港有多少人從事製造業?

A:2020年有82,630人從事製造業,製造業從業員佔整體就業人口2%。

Q:香港有多少間從事製造業機構?

A:2020年本港正營運的製造機構有6857間,主要行業包括食品、飲品及煙草製品業、金屬製品、機械及設備業、紙製品、印刷及已儲錄資料媒體的複製業等。

■模擬試題

顧問教師:郭安

(1a)指出政府支援發展工業4.0的例子。(1分)

(1b)根據資料,就製造業的就業人口及製造機構的數字,總結一個結論。(2分)

(2)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分析香港發展工業4.0迎來的機遇與挑戰。(8分)

■參考答案

(1a)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資助傳統藥廠轉型,設智能生產線。

(1b)本港製造業萎縮

從資料圖表,可見本港製造業萎縮。2018年至2020年本港製造業的就業人口及製造機構數目呈逐年下跌趨勢,製造業就業人口由2018年89,696下降至2020年82,630,下跌約7.9%;製造機構數目由2018年7411間下降至2020年6857間,跌幅約7.5%。兩組數據反映製造業市場的人力資源和資本不斷流失,整個行業萎縮。

(2)機遇:吸納高潛力企業來港

發展工業4.0是國際大勢所趨,香港發展工業4.0有助吸納高增值製造業到港投資,提升經濟效益。高增值製造業需大量智能設備輔助生產,根據資料,將軍澳創新園的先進製造業中心是亞洲首個融合自動化及智慧物流方案的生產設施,有助引入醫療設備、智能電子裝置及機械人電子技術等行業。香港本具備有製造業專業知識的人才和具有系統的品質標準,亦是外資考慮到港設智能工廠的誘因。香港發展工業4.0有助吸納外來資金,帶動經濟發展。

機遇:與內地合作 完善供應鏈

香港發展工業4.0可增加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的機會,產生協同效應,有利整體科研及工業產業發展。例如香港可主力研究、引進及轉化科研技術,內地城市則主力製造智能產品。本港亦可向內地廠商推介香港科研機構所開發的新技術或新產品,擴大銷售市場,增加香港科研技術的應用範疇,完善產業鏈。

挑戰:土地資源匱乏

香港土地資源匱乏是發展工業4.0的挑戰,香港土地稀少且租金昂貴,雖然高增值製造業所需空間較傳統製造業少,但仍需一定空間作生產工序。參考資料,有企業認為本港沒足夠空間建立自動化生產線、卸貨區空間不足及樓底太低等,令企業卻步將工廠遷至香港。香港土地不足,廠商難以覓地建廠,為發展工業4.0的挑戰之一。

挑戰:鄉郊工業轉型需時

不少傳統工業需要大量土地生產發展,因而在棕地發展。參考資料,約46.2%棕地處於新發展區/具發展潛力地區或保育區及相關地帶,即在該土地上的棕地作業有可能需要就新發展而遷廠。雖然資料提及政府希望助鄉郊工業轉型升級,發展成工業4.0產業,惟資料中傳統工業悅和醬園負責人表示,傳統廠房難於短期內達至工業4.0,如申請新廠房的牌照及審批程序需時。資料反映,政府發展工業4.0時可能面對鄉郊工業轉型需時、行政工作繁重、收地成本高昂及耗時等挑戰。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41期]

更多教育
議題解碼:港逾九成康復者現長新冠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自2020年初爆發,截至2022年11月11日,本港累計約190萬人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俗稱新... 詳情
快問快答:數字人民幣
【明報專訊】內地近年持續測試及積極推行零售層面應用數字人民幣。人民銀行宣布截至2022年8月底,15個省市試點地區的數字人民幣累積交易額為1... 詳情
公民挑戰題
【明報專訊】■題目1 國家情G與國民身分認同 資料:新聞撮要 立法會議員陸頌雄表示,網上有人「惡搞」國旗,舉例指出新冠疫情期間有... 詳情
焦點新聞
【明報專訊】■習近平三任總書記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一中全會)10月23日選出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習近平當選中... 詳情
我的社區:河上鄉一日遊
【明報專訊】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啟信學校四至六年級學生,往上水河上鄉旅行。他們先參觀侯公祠,再到塱原濕地找長春社農夫簡偉康(後排白衣者),認識本...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