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點對點:城門河首試 河面太陽能發電
【明報專訊】渠務署試驗在沙田城門河安裝全港首個河上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首階段計劃包括6塊太陽能板,一年產電約3000度,足夠一個三人家庭用一年。渠務署稱,裝置試驗約半年以蒐集數據為日後推展大型太陽能發電系統提供參考。下一階段計劃預計最快2023年初推行,在原址安裝60塊太陽能板,造價約230萬元,每年總發電量約3萬度電,系統會接駁電網及供電予城門河兩旁的政府設施。
渠務署機電工程部工程師蔡偉杰表示,首階段安裝的6塊太陽能板位於瀝源橋上游河道中央,四周設置多個浮標,晚上會有照明提醒船勿靠近。他解釋,城門河水隨潮汐升降,為固定水面的太陽能系統,水底一共放置10塊各約9公噸重的石錨繫穩浮台,能抵禦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每小時285公里的風力。系統完成安裝後,先後已經歷過熱帶氣旋木蘭及馬鞍「洗禮」,未有發現問題。
蔡偉杰續稱,系統面積約55平方米,佔據河道面積有限,主要用作評估繫穩浮台錨固裝置的設計是否適合用於城門河環境,以及系統面對惡劣天氣是否安全和穩固。該裝置選用低反光的太陽能光伏板,避免產生眩光。
該署已諮詢相關團體,認為浮式太陽能板放置在河道中央不影響水上活動,而環團對其會否影響雀鳥則沒太大意見。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