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巡禮:參觀南豐紗廠 緬懷昔日黃金產業
【明報專訊】1950年代香港紡織業起飛,成就香港製造業的重要命脈。天主教培聖中學伙同多元學習坊安排學生參觀南豐紗廠,重溫香港紡織業的輝煌時代。另一方面,有現代紡織業利用廢棄塑膠製成潮流服飾,將環保概念融入時尚設計。
香港紡織業歷史要從1950年代說起,國共內戰爆發,令大批內地民眾湧到香港,當中不乏擁有資金和技術的企業家,他們在荃灣楊屋道及柴灣角一帶興建多家工廠,令荃灣漸成勞工密集工業發展區,並以紡織業為主。不少工廠工人住在附近的公共屋h如福來h。
天主教培聖中學學生在南豐紗廠導賞員Poppy帶領下,了解關於紡織業的知識及歷史。紡織業其中一項重要工序是將棉花製成紗線,再編織成布料。「你們猜由棉花製成紗線需時多久?」Poppy問道。有人猜需數小時,有人猜一天,答案是48小時。原來棉花先要分梳成纖維,經梳順後搓成條,再製成棉紗(見表)。
學生試當紡織工人
聽過Poppy的介紹,紗廠特地安排同學參與關於紡紗工序的VR體驗。同學戴上VR眼鏡後,有如重臨以往的紡紗工廠,同學可以操作模擬機器ㄟ囧C個紡紗步驟,重現紡紗過程。中三學生袁樂琳表示,她彷彿站於工廠中心,看見四周正在運作的棉紗機,從中觀察如何製作棉紗。同為中三學生的陳煒韜說,體驗活動有助他了解當時工廠的環境,得悉製作紗線非如想像般簡單,佩服當時工人的工作能力。兩名學生異口同聲指VR體驗令他們最深刻。
環保紡織:廢膠做衫
南豐紗廠保育項目之一CHAT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旗下零售體驗店Fabrica X,展示通過回收塑膠和升級再造的時尚科技品牌,他們的產品大部分以轉化塑膠廢料、尼龍等物料製成。香港運動品牌Rising Lotus的運動休閒產品包括瑜伽服、運動內衣等,新系列有90%是以再生塑料(PCR)加工的再生聚酯纖維(rPET)作原材料製成紗線而成;本地品牌Resolar的太陽眼鏡則由3至4個塑料瓶轉化製成,盼解決時尚界對有害原生塑料的依賴情G。
藉工作坊反思什麼是浪費
Fabrica X與提供環保教育的本地社企Ocean Material合作舉辦「海洋塑膠回收工作坊」,參加者除可了解塑膠種類、現時香港回收塑膠情G、回收再造過程等資訊外,亦可嘗試「轉塑為物」。在導師帶領下參加者可使用不同的小型回收機器,通過革新技術把在香港水域收集的2號和5號塑膠加工變成膠碎,再以240℃高溫融解後注入不同產品的模具,如間尺、梳子、陀螺等,將廢膠轉化為再生產品。
南豐作坊聯席總監盧家恩(Cintia)說:「Waste is not a waste until wasted(廢物未被浪費前不是廢物),希望工作坊可讓參加者反思什麼是真正的浪費,令他們明白生活堥C個選擇都與環保息息相關,從而提高對抗塑料污染的意識。」她歡迎公眾及學校團體參加工作坊,深入認識和體驗塑膠回收的過程。
■知識增益
紮樽工藝
紡織是編織的一種,常見的基本編織手法為經緯結構,原來除服飾配搭外,日常飲食亦離不開編織,如紮樽。在膠袋流行前,若要搬運瓶罐類物件,很多時候會運用「紮樽」這種民間智慧。現時售賣醬料的老店仍會用紮樽方式包裝,紮樽適用於瓶口凸出的瓶罐,只要讓繩圈扣緊瓶口便可以綑紮。一般而言,以3的倍數為單位的瓶子數量綑紮一起最穩固,而三角形的繞繩方法可平均分配和支撐張力,玻璃瓶數量增多亦能令力量分散,特別是中間的瓶身主要依靠外圍的玻璃瓶夾實。
■價值觀checklist
˙關心社會
˙愛護環境
˙珍惜環境
˙同理心
文:曾卓盈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