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扶助本土晶片業 恐致行業蕭條
分析:重複產能破壞業界高效運作
半導體行業的周期盛衰,起伏跌宕向來猶如過山車。新冠疫情期間由於晶片供不應求,帶動晶片製造商盈收屢創新高。不過隨蚗聹y經濟增長放慢,市場憂慮業界的經營環境快將步入寒冬。就在市場需求開始放緩之際,美國總統拜登本月簽署了促進美國晶片行業制衡中國同業的《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提供527億美元(約4111億港元)推動美國本土的晶片生產與研發。市場人士警告,晶片行業未來供過於求的情G可能惡化,令業界陷入10年至20年來,最嚴重的蕭條。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師Stacy Rasgon稱:「這有點黑色幽默。政界將會發現,當行業周期轉向,供應短缺問題能以多快的速度自行解決。」
花旗分析師Christopher Danely警告,晶片行業可能面臨至少10年,甚至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各國製造商的不同晶片類別都可能受到影響。
花旗:晶片業或至少10年衰退
晶片生產線往往需數年時間才能建立。新冠疫情期間,晶片商的產能落後於市場需求,令全球陷入晶片荒。晶片價格水漲船高,推動業界的盈收及股價節節攀升。儘管部分汽車製造商仍在抱怨晶片供應不足,不過[象顯示,記憶體晶片、電腦處理器等近期趨向供過於求,令晶片市場面臨庫存增加、需求下滑的困境。主要晶片商紛紛發出盈警,預示市場環境急轉直下。繪圖晶片龍頭Nvidia(美:NVDA)此前表示,由於遊戲業務收入銳減,拖累公司整體收入不及市場預測。美國最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美:MU)更在8月9日、拜登簽署《晶片與科學法案》當日警告,很多產品的需求正迅速消失。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亦顯示,今年1至7月,累計進口晶片數量為3246.7億件,按年減少11.8%,反映主要半導體市場的晶片需求也大為減少。
作為晶片主要買家的個人電腦(PC)製造商,對晶片的需求已經轉弱。市場調查機構Mercury Research的數據顯示,第二季桌面電腦處理器的出貨量降至近30年來最低水平,且錄得1984年以來最大的按年跌幅。新冠疫情期間,居家辦公的趨勢刺激了PC及其他電子產品的需求,令晶片需求大增。如今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已迅速降溫,令廠商減少購買晶片,市場也出現了庫存調整。
上次晶片行業的調整期出現於2019年,過往這低潮期不會持續太久。不過分析師預期,今次晶片行業難以像以往般迅速復蘇,因為全球經濟正在轉弱。倘庫存調整與經濟衰退同時發生,對業界的影響將相當嚴重。
另一有別於以往的因素,就是歐美及亞洲多國為晶片行業提供廣泛資助,以提升本土的晶片技術與產能。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數據顯示,今年有24個晶圓廠建設項目動工,較2014年以來平均數量高出4個。美國券商Northland Securities分析師Gus Richard稱,這曾是企業間競爭,現在是國家間的競爭,是中美間一場競賽。
由於前期成本巨大,令晶片行業的風險很高。造價動輒逾百億美元的晶片廠,需每天24小時不停運轉,以爭取數年內回本,否則生產設備已經過時。
能進行如此大規模投資的先進晶片企業,全球數量不足5家,當中三星電子(韓:005930)、台積電(台:2330)和英特爾(美:INTC)已佔大部分產能。這三大巨頭能按經營環境,適時調整生產線,提高供應鏈效率,從而佔據市場主導地位。不過,美國政府推動晶片商在本土增設生產線,以取代亞洲的產能,可能會破壞業界高效率運作。
惠譽分析師Jason Pompeii表示,晶片行業正於歐美建立重複的供應鏈,而過度投資可能會影響盈利,導致收入及現金流短期內波動加劇。部分分析認為,美國政府的補貼可助業界降低建廠成本,未來卻可能拖低業界盈利。獲美國政府援助的晶片商,未來10年將被禁止在中國擴張先進的晶片產能,意味它們可能把中國市場拱手讓給中國本土廠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第一副總裁克魯格(Anne Krueger)指出,《晶片與科學法案》與美國過往支持的開放多邊貿易體系背道而馳,而這正是美國指摘中國奉行的政策,一旦個別企業獲得巨額資助,晶片行業不可能享有自由競爭的市場,而市場競爭才是令美國經濟富有成效的關鍵。資料來源:彭博社、
金融時報、Project Syndi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