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西方制裁 俄限惰性氣體出口
佔全球供應約三成 外界憂加劇晶片短缺
俄羅斯為回應西方制裁,宣布已從上周二(5月31日)起限制惰性氣體(inert gas)出口至今年底。俄羅斯佔製造半導體晶片所需氖氣、氪氣和氙氣的全球供應量約三成。烏克蘭此前則是最主要的氖氣出口國,相關工廠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停產,外界憂慮事件可能會加劇全球晶片市場的供應短缺問題。
半年內出口須政府許可
俄羅斯政府在工業和貿易部建議下發布指令,指直至今年12月31日,出口惰性氣體及部分其他物品須得到政府許可。該國官媒「今日俄羅斯」(RT)上周四(6月2日)報道,此舉是莫斯科報復歐盟4月對其發動的第五波制裁。在這波制裁中,歐盟禁止對俄出口半導體、機械等總值100億歐元(約841億港元)的產品。報道援引俄羅斯《消息報》(Izvestia)稱,莫斯科希望提醒所謂的「不友善」國家,他們的半導體製造業依賴俄國出口。《消息報》指出,俄羅斯供應全球所消耗的近30%氖氣(neon)。
金融評論網站The Blind Spot創辦人卡明斯卡(Izabella Kaminska)上月19日為彭博社撰文,表示烏克蘭在2014年烏東戰爭爆發前,承包全球90%的氖氣供應,其後部分生產轉移到中國,但估計烏克蘭的氖氣供應仍佔全球50%至70%。路透社指出,45%至54%的半導體級氖氣分別產自馬里烏波爾Ingas與敖德薩Cryoin兩間烏克蘭公司,兩者目前均已停止運作。卡明斯卡指出,氖氣是鋼鐵製造過程中的副產品,因此烏克蘭的氖氣生產與此前被俄軍攻佔的馬里烏波爾亞速鋼鐵廠(Azovstal)關係密切。她警告落入俄國手中的亞速鋼鐵廠若重新投產,莫斯科或將掌控全球的氖氣供應。俄羅斯副工貿部長什帕克(Vasily Shpak)上周四接受路透社訪問時強調,暫限惰性氣體出口是為了重塑供應鏈,稱該國仍計劃於不久將來增產。
俄外長預計今年能源出口獲利增
美歐對俄國的制裁成效待觀望。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上周六接受波斯尼亞一間電視台訪問稱,以目前石油價格水平計算,西方制裁「並未令俄國在帳面上出現損失」,相反他預計俄羅斯今年的能源出口獲利「將會大大提升」。
德國《周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昨天報道,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估計,莫斯科向被柏林交由信託管理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德國子公司停止供氣後,德國每天須採購1000萬立方米替代天然氣,以現價計算,一年將花費約35億歐元(約294億港元),加上設備運作支出更達50億歐元(約420億港元)。報道指相關成本最終將於今年10月起,以天然氣稅形式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路透社/彭博社/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