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趨升考驗人類生存能力 城市設計要多種植物保清涼
報告提醒南安省卑詩魁省民眾 高溫或引發致命事故
【明報專訊】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的共同挑戰,有科學家警告,難以忍受而且不斷上升的高溫正在考驗人類生存的極限,挑戰人體的適應能力,並致世上部分地區愈來愈不適合居住,人類須採緊急措施來適應極端熱浪,包括重新思考大家的居住、工作及使用空調的方式。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氣溫最近飈升至攝氏50度,造成最少90人死亡,農作物失收。南亞以及非洲、澳洲和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現在面對致命的高溫和潮濕夾擊,這些狀況是科學家原本預料在本世紀後期才會出現。加拿大也感受到極端高溫的影響,以卑詩省為例,全省於去年夏天有595人死於高溫,該省內陸小鎮利頓(Lytton)於去年6月29日錄得49.6度,刷新全國最高溫紀錄,全鎮在翌日被山火夷為平地。同樣的「熱頂」(heat dome)現象使地面乾燥,並在幾個月後導致卑詩省發生災難性洪水。
安省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氣候適應中心(Intact Centre on Climate Adaptation)的負責人費爾特梅特(Blair Feltmate)是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其中一名作者,該報告警告加拿大民眾,高溫在日後可能引發「致命事故」,特別是那些居住在卑詩南部內陸、跟美國邊境接壤的大草原省份以及安省南部和魁省等民眾。
人們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就可能會反應遲鈍,因為器官忙於工作令體溫下降,心臟跳動得更快,以便將血液推向皮膚,從而達到降溫效果,流汗也對人體降溫是必不可少的,但隨着濕度上升,出汗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在中暑的極端情況下,人體就會開始分解細胞,並造成器官損傷。
卑詩大學人口及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布勞爾(Michael Brauer)指,氣溫高使人難以入睡,可導致人們作出錯誤決定甚至受傷,並對心理健康不利,因此若晚間溫度適合,就可令睡房保持涼快,讓人體保持涼快從而安睡。安省布洛克大學(Brock University)環境壓力對人生理學專家張教授(Professor Stephen Cheung,譯音)則建議,開發住房、空調、更好的衣服等,但這是有代價的,無論是讓大家留在室內,還是增加空調的用電量。
然而,一些人無法留在室內保持清涼,包括那些從事戶外體力勞動的人,例如農民等。費爾特梅特認為,在日後,工作日也許不得不採取輪班制,讓工人可以避開一天中最熱的時間,比方說,清晨5時半開始工作,到下午1時收工。他又說,城市本身也需要保持涼快,這涉及設計和維修建築物時顧及溫度,栽種更多植物並把屋頂髹成白色,把陽光反射出去而不是吸收陽光。此外,住宅樓宇增設後備電源,以確保一旦用電量高引發停電時,空調和風扇可以繼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