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擁房產價值稱冠全加 升市最大得益者倍超白人
多倫多華裔人均房產88.5萬元
【明報專訊】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CMHC)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在所有族裔中,華裔擁有的平均房產價值最高(93.7萬元),是白人(44.8萬元)的一倍;2006至2016年間,華裔的房產增值幅度(108.82%)亦遙遙領先於其他族裔,是房價上漲的最大受益者。此外,溫哥華華裔人均房產價值位列全國第一。
CMHC近期發表一份名為《因種族而異的房產價值》(Property Values Vary Significantly by Race)的報告,分析了在加拿大不同種族之間的住房不平等現象。報告參考了包括2006年及2016年《全國人口普查》、2011年《全國家庭調查》等數據。
分析得出,擁有高房產價值的種族依次為華裔(93.7萬)、西亞裔(83.92萬)、韓裔(79.53萬)、日裔(78.01萬);而原住民(33.01萬)、白人(44.84萬)、黑人(46.61萬)、拉丁美洲裔(46.66萬)、阿拉伯裔(51.01萬)、菲律賓裔(51.32萬)房主的平均房產價值最低。
全國8大城市中,溫哥華華裔人均房產價值位列第一,高達135.44萬元,較同區第二名的西亞房主多出10萬餘元;溫市白人平均房產價格為108.52萬元,不及南亞裔的108.85萬元;居住在溫哥華的原住民則平均僅佔有88.42萬元的房產,排名末尾。多倫多華裔人均房產價值為88.5萬元。
新移民擁房產價值最高
調查發現,定居於加拿大的幾代華裔人口中,新移民擁有房產價值最高,其次為海外買家。新移民中,華裔平均擁有104.26萬元房產,白人為58.53萬元;「非移民」屋主中,華裔平均持有94.41萬元房產,倍於該類別白人(43.31萬);「老移民」(established immigrant)華裔人均持產91.95萬元,其中「二代」華裔移民93.39萬元。二代及以上移民中,華裔的房產表現也是所有族裔中最優。
報告還提到,在2011年至2016年間,擁有最高平均房產價值的群體,其財產的增速明顯高於那些持有低房產價值的群體。比較不同族裔的平均房產增幅可見,華裔是房價上漲的最大受益者。
在2011至2016的5年間,華裔業主房產價值平均增長了56.72%,與此同時,白人房東僅為29.14%;在2006年至2016年期間,加拿大華裔的房產價格更是翻了一番(108.82%),同期的白人物業僅增值68.56%。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性別的房主擁有房產價值存在較大差異。在日裔、華裔、東南亞裔中,男性持有的平均房產價值較高,分別高出女業主3.7萬元、1.9萬元、1.8萬元;而菲律賓裔、阿拉伯裔、西亞裔、韓裔群體中,情況則相反,女性擁有的人均房產價格較高。
就收入如何影響房產選擇方面,報告總結到:「在所有人口群體中,中低收入群體的房產價值差異不大,許多低收入群體的房產價值超過了同一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這意味着,在年收入超過15萬元之前,收入這一指標對人們購買的住房類型幾乎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