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故宮館

[2022.05.26] 發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品修復主任梁嘉放(右)表示,潮濕天氣和蟲害是文物來港的兩大挑戰。圖為她與藏品修復主任呂智超(左)手持修復文物工具棕刷。(香港故宮館提供)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圖)將展出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的900多件文物,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表示,故宮館工程已大致完成,視乎展品運送及內部裝修進度,預計暑假開幕。
(圖3)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故宮館)將展出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的900多件文物。故宮館2022年5月10日開放供傳媒參觀,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表示,故宮館工程已大致完成,視乎展品運送及內部裝修進度,預計暑假開幕。她說故宮館不像M+有自己的藏品,財政壓力較大,開幕後將要收入場費,5月底或6月初公布詳情。

故宮館將設9個展覽廳,面積最大是1700平方米的「展廳2」,開幕後將以「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為主題,展出乾隆帝一天的生活。副館長王伊悠說,該展廳將有300多件展品,講述乾隆帝早上4時起H、穿龍袍、吃早餐,之後到坤寧宮祭祀,與大臣作詩、飲茶,到晚上8時後睡覺等日常生活,當中有互動元素,例如在最後一部分,訪客可躺在沙發觀看天花板展示乾隆帝的夢境,包括夢見髮妻。

修復師文理兼修 用科學保育文物

故宮館現時兩名館藏品修復主任分別主理立體和平面文物,包括曾在香港大學從事中國文物的科學研究、現負責立體文物和環境監控的梁嘉放,以及師從中國書畫修復名師顧祥妹和孫堅、曾到美國修復大量中國書畫及於復旦大學執教文物修復的中國書畫修復師呂智超。

梁嘉放表示,文物保護是文理交叉的學科,修復人員需具科學、歷史及藝術相關知識。科技在文物修復的運用很廣泛,過往靠肉眼檢查文物,現時已使用顯微鏡,此外亦會以拍照或其他無損分析方法,了解文物的材質。隨3D掃描儀器的使用,有助了解要修復的文物,例如研究顏料、彩繪脫落原因,修復人員應用類似原本的膠料或人工膠料修復等,X光機亦有助發現文物的隱性斷裂,了解古代工藝和製作手法。呂智超亦表示,書畫方面會透過顏料分析和紅外線照片檢查文物,發現肉眼不能察覺的東西。

梁嘉放認為,香港文物保護市場很小,與內地的文物保護和考古學是熱門學科不同,香港沒有私人博物館,她初來港時亦沒有工作機會,期望隨故宮博物館開幕,會有更多人關注文物保育。呂智超補充,M+博物館和康文署博物館現時亦有不少文物修復人員工作,期望日後有機會交流。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港鐵會展站 月台設歷史展覽

港鐵東鐵線過海段2022年5月15日通車,線路新設會展站,站內設計含藝術與歷史元素。由於車站處填海地段,港鐵邀請本地藝術家梁志和在灣仔碼頭拍攝維港海面,選取1200張照片拼成藝術作品《水記憶》壁畫,分佈在大堂和通往月台的電梯旁牆壁,讓人有置身海浪之感;車站內兩個月台層設有不同展覽。底層往羅湖/落馬洲月台,設有「戰爭遺跡」展覽,介紹會展站工程期間發現3枚戰時炸彈,並展出其中一枚的彈殼實物,乘客可近距離接觸和「打卡」。中層往金鐘月台設有東鐵百年歷史圖片展,展出舊車票和「運豬車」等圖片。(圖3)

.文化保育(圖表)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歸納兩項香港設立博物館可能面對的挑戰。

財政壓力大

香港設立博物館可能面對財政壓力的挑戰。根據資料,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指出故宮館沒有自己的藏品,經濟負擔較大。博物館展品如歷史文物、藝術創作等,大多具珍貴價值,若博物館需向外界借用展品,當中涉及運輸、策劃、保險、借展費等不同費用,為博物館營運帶來財政壓力。

人才不足

香港設立博物館可能面對人才不足的挑戰。根據資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藏品修復主任梁嘉放表示,修復文物人員需具科學、歷史、藝術相關知識,是文理交叉的學科,然而香港沒有私人博物館、文物保護市場很小,她初來港時曾沒有工作機會。如香港文物保護市場需求較小、欠缺經濟前景,或使年輕人投入學習意願減低,致本地人才不足,長遠令本地營運博物館難覓專業人才,難以完好保存珍貴展品,因此文物持有人未必願意把展品放在香港的博物館參展,致令香港博物館館藏匱乏。

■延伸回應題

◆2. 科技發展對歷史文化保育,帶來什麼好處?解釋你的答案。

妥善保育文物

科技發展下,歷史文物的修復技術見進步,能更有效修復破損的珍貴歷史文物。科技在文物修復的運用廣泛,如資料提及,中國書畫修復師呂智超透過顏料分析和紅外線照片檢查書畫文物,有助發現肉眼不能察覺的事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品修復主任梁嘉放亦表示,3D掃描儀器、X光機等有助修復人員更深入了解文物狀G,有效協助修復工作。科技發展有助改善文物的檢查、修復等步驟,有助更妥善保育文物。

便利市民參與

歷史文物十分珍貴,亦容易損牷A科技發展下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擴增實境等創新科技,將相關文物透過網絡展出,突破時空限制,便利市民瀏覽,亦不易破壞展品。如歷史檔案館2021年8月舉辦有關身分證70年演變的網上展覽,市民可於家中觀賞展品;此外,香港公共圖書館亦將香港舊報紙數碼化保存,市民可透過網站查閱數碼館藏。科技發展下可以3D模型等方式保存歷史文物的不同細節,亦有助市民透過互動展覽,更了解文物展品的資料,有利保育歷史文物。

推廣歷史文化教育

以往學生於課堂學習歷史,大多依賴文字、照片及短片等,未必具真實感。據報道,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以3D打印技術複製文物,供中、小學生透過接觸複製文物了解中國歷史文化,負責計劃的浸大歷史系副教授李建深說,以往文物放在博物館櫥窗,觀眾不能觸摸,僅能透過歷史學者的說法了解文物,基層學生亦未必有經濟能力前往市區博物館觀看文物,相關技術可助學生於課堂親身接觸歷史文物,加強沉浸式學習體驗,有助增加學生學習趣味及助其了解課本以外知識,加強其保育歷史文物的意識。

顧問教師:古俊彥老師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54期]

更多教育
題型拆解:如何回應「如何」題——以應屆文憑試卷一作例
【明報專訊】「如何」類的題型一般屬於高佔分的題種,常見於文憑試通識科卷二(例如2016年第二題「在全球化的世界,人們在全球慈善活動的參與程度... 詳情
影視看通識:無窮之路  認識精準扶貧政策
【明報專訊】香港無邦q視專題及紀錄片《無窮之路》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選為2021年度20部「優秀海外傳播作品」之一。紀錄片由陳貝兒主持,... 詳情
爆point大全:「居家安老」利與弊
【明報專訊】政府的安老服務以「居家安老」和「持續照顧」為基本原則,目標是協助長者留在社區中安享晚年。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表示,居家安老... 詳情
概念解碼:硬實力
【明報專訊】硬實力指國家可量化的實力,包括人口、經濟、國防、科技和航天科技等,以及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權力等。 ◆新聞例子 中國國... 詳情
新聞有常識:漫畫家佩雷斯病逝
【明報專訊】美國漫威(Marvel)漫畫故事是電影的熱門題材,你知道有份創作漫畫的是誰嗎? ◆新聞節錄 以美國漫威(Marvel...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