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衝擊更大 停課失業 年輕人心理健康自測分數低
【明報專訊】最新調查卑詩省民自我評估精神的數據發現較年輕人士心理健康自測分數較低,而輔導專家透過其輔導驗解讀現象,並指原因與較年輕者生活受疫情衝擊更大有關,如停課或失業等,另外,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則更容易令較年長民眾對求助心理輔導卻步。
據一份對卑詩人口所做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55歲以下受訪者中,只有61%的人對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給出積極評價,比55歲或以上人士少21%。就此,加拿大精神健康協會(Canadian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輔導經理兼註冊臨牀輔導員沃森(Maria Watson)表示,就經驗判斷,這是由於年輕人受到疫潮的影響更深(諸如失業、學校停課/改上網課、旅行取消、約會中斷等);而年長者的生活往往更為安穩,身處已成型的支援網絡中,疫情不至於對他們造成太大動盪。
在心理健康的尋醫問藥方面,上述兩年齡層尋求輔導的比例也有差別,「(較年輕者)並不為此感到羞恥,年紀稍大的人可能從小就認為心理健康不佳是一種弱點,需要隱藏,針對精神疾病的污名更使尋求輔導變得更加困難。」
不過,理賠報告表明,55歲或以上人士申報精神健康處方藥的比例為24%,較55歲以下的13%高出11個百分點。
沃森說,有關數據只來自發布報告醫療保險公司的分析,目前協會沒有數據可知為何較年長人士在心理健康關注方面而較願意用處方藥,不過,她分析,這可能是醫生通常鼓勵年輕人在開始用藥之前先嘗試心理輔導,「尤其是在他們的大腦仍在發育時」;同時,較年長人士則較複雜、久遠的徵狀,令醫生更傾向於開出處方藥物。
沃森透露,在疫情之前,普遍有逾八成受訪者給出自我心理狀況正面評價,高於今年2月測得的70%,但後者已是自2020年3月疫情爆發以來最高數值,「這些調查反映了省民在一個特定時期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樣本量足夠大,但受到參與意願、語言障礙等元素所影響,我們不應該根據調查對全省所有人的精神狀況做出籠統陳述。」
在導致負面心理評價的因素方面,沃森指出,據其在協會的經驗而言,不少可幫助民眾面對挑戰的「充電」渠道比如社交、做運動、參與新鮮事務、幫助他人和為未來制定計劃等,在大流行期間都一度中斷,。
她指,在過去兩年疫情剝奪了許多人與他人建立連結的機會和媒介,「引發負面情緒的是社會孤立、生活沒有目標、處理大量的喪失性事件及面臨不確定性等。」
現時,雖然疫情限制逐個取消,但許多人的生活似乎並沒有回到常軌。沃森強調,上述保險公司的調查雖發現39%受訪者最少「考慮過」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不過,最終「有使用到」該類服務的比率卻不到兩成。
她鼓勵有需要人士積極透過家庭醫生、僱員支援計劃(EAP)、社區輔導服務、危機熱線等項目及機構尋求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