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寶庫:智慧農業

[2022.02.21] 發表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帶頭人鄧啟雲2021年11月在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發布最新研究成果「耐熱超級稻」,稱該水稻品種可在逾41℃的極端高溫中,仍保持55%的結實率。

中央電視台及《人民日報》報道,鄧啟雲稱這種耐熱稻品種通過引入非洲稻部分基因,使新水稻品種具有抗稻瘟病、耐高溫、抗低溫的特質,既提高產量又穩定產能,並顯著提升水稻質素與食用口感。與會專家認為,種子安全是國家糧食安全最重要的基礎,種子已成為現代農業的「晶片」。「耐熱超級稻」在育種增產領域的技術突破,進一步提升了中國雜交水稻培育的核心技術。

2020年世界糧食獎得主、巴基斯坦土壤科學家拉坦.拉爾(Rattan Lal)認為,當前全球土壤退化已經成為影響全球糧食安全的問題,解決之道是把傳統耕種方式轉成高效的溫室農場或空中農場等無土耕作系統。

.主要相關課題:人民生活的轉變與綜合國力.

◆知識增益

中國農業科技

中國是農業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更積極發展農業科技,以提升農作物產量和效能,以下為部分中國近年研發的農業科技技術。

衛星遙感信貸技術

新華網2021年4月報道,代號「大山雀」的衛星遙感信貸技術,原理是農戶在手機地圖上圈出土地,確認自己的土地後,銀行通過衛星圖像識別土地面積、農作物類型及數量,並通過風控模型預估產量和價值,從而向農戶提供貸款額與還款周期,助農民購買化學肥料和租賃農具等。網商銀行農村金融部總經理彭博表示,過去農戶難借貸融資,原因是金融機構不了解農戶,難以評定農戶的信用等,衛星技術則可解決此問題。

「蟲臉識別」

以人工智能技術,自動識別農田中蟲子的種類和數量,讓農民以適當方式去除害蟲。系統2021年起於甘肅省張掖市高台縣南華鎮信號村運作,系統包括物聯網平台、智能測報燈、氣象監測、害蟲測報、害蟲遠程實時監測設備、植物病害診斷儀等。

「蟲臉識別」系統先將各種害蟲誘捕至機器,然後拍照上傳到害蟲測報系統,再將智能識別出害蟲的種類及數量,並把數據傳到系統後台分析。技術人員坐在辦公室已可從電腦或手機應用程式查看數據,研判蟲害的級別,研究相應對策,亦可彌補調查蟲害監測人員及數據不足等問題。

無人農場

2020年9月,位於廣東省的華南農業大學水稻無人農場首次出產無人耕種大米,該次大米的耕種、管理及收割過程均只靠無人駕駛的農業機械完成,在中國內地屬首次。該農場先用無人駕駛旋耕機平整土地,再用無人駕駛水稻旱直播機播種,以無人駕駛高地隙噴霧機和無人直升機施肥施藥,再以無人駕駛收割機和運糧車協助收割。

「無人農場能把作業人員從繁重的駕駛操作中解放出來,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表示,無人農場是實現智慧農業的途徑,建設無人農場需具備兩大條件,分別是良好的農田基礎設施,如水電供應穩定、通訊信號良好等,其次是土地面積要大,如土地面積太小,則需要整合零散的土地才能運作。

超級雜交稻

雜交水稻是由已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圖)研發提升水稻產量的技術,利用雜交組合互補不同種類水稻的不足,提高水稻質素和產量。1973年袁隆平及團隊研出雜交水稻「三系」,畝產達500公斤;1975年研發雜交水稻製種技術;2000年實現雜交水稻超級稻計劃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其後分別實現畝產800公斤(2004年)、900公斤(2011年)、1000公斤(2014年)及1100公斤(2020年)的第二至五期目標。2020年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畝產逾1500公斤。雜交水稻技術已推廣至非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被指有助解決全球飢餓問題。

■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指「農民、農村、農業」3項問題,包括農民收入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農村發展落後、欠缺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等。2018年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促進鄉村發展,以下為部分規劃政策及目標:

˙ 2022年糧食綜合生產量目標超過6億噸

˙ 2022年農村衛生廁所、自來水普及率超過85%

˙ 建設農產品主產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合理劃定養殖業適養、限養、禁養區域

˙ 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監管體系

˙ 延長農村土地承包制30年

◆知政策

面對長久以來的三農問題,除了短期規劃外,中國政府2021年公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農業改革方針,以下為部分建議重點:

˙ 嚴禁非農建設、違規佔用耕地

˙ 鼓勵發展多樣化的農業經營方式,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

˙ 實施道路交通、清潔能源等建設發展工程,如加強農村電網建設和推動5G技術規劃

˙ 提高農村教育質素,擴建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

˙ 提升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加強縣級醫院建設

◆知數據

.2018年中國農業概况(表)

.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額(圖)

.中國糧食產量(表)

◆關港事

新農業政策

香港政府自2016年提出「新農業政策」,推動本地農業現代化,設立提供約80公頃農地的農業園,向農戶提供租借農地服務。2020年10月,位於古洞南蕉徑的農業園第一期動工。《2021年施政報告》提及漁農自然護理署將積極推廣智能溫室科技,並透過發展精準及自動化的水耕生產技術,協助農業界提升效率及善用生產空間。

●答一答

發展農業科技如何改善三農問題?解釋你的答案。

●關鍵字

˙ 農村改革(rural reform)

˙ 三農問題(Three Rural Issues)

˙ 農業科技(agricultural technology)

文字整理:曾卓盈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20期]

更多教育
活動巡禮:上「鴨靈號」學歷史
【明報專訊】「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讀歷史不止閱讀書本,順德聯誼總會胡兆熾中學的同學在學校安排下,坐上中式古董三帆觀光帆船「鴨靈號」,學習... 詳情
焦點新聞:冬奧「鳥巢」開幕
【明報專訊】■(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 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禮2月4日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世界期... 詳情
新聞解碼:半導體製冷
【明報專訊】我們購買盒裝或桶裝雪糕時,部分商戶會將冰包放在雪糕四周,確保雪糕在運送途中不會融化。惟這些冰包需預先冷藏才能發揮降溫效果,無法隨... 詳情
【明報專訊】1. 絕緣體 2. 電子裝置 3. 矽 4. 致冷劑 5. 冷藏 6. 冰敷 7. 血液循環... 詳情
STEAM校園:小學生拍攝微電影
【明報專訊】疫情期間,網課已成常態,同學需要自律,老師也會透過屏幕觀察上課情况。聖公會李兆強小學舊生黃日桁,在2021年畢業前因上課經常「黑...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