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煮文化:夜剝栗子啖焦香
【明報專訊】秋冬天一到,車站旁邊或者人多的地方,就會出現糖炒栗子的攤檔。有時未看到檔口,先聞到一陣濃濃的栗子焦香,味道提醒你冬天到了,栗子已經炒好,等待路過的行人購買,一解嘴饞引發的空虛。
寒夜買栗 取暖嘗甜
以筆者多年的觀察,中午甚少有人會買炒栗子,買的都是同檔的鹽焗鵪鶉蛋或雞蛋,其實也不難明白,中午經過的上班族和學生,大多趕茖嚓\廳找位置午膳,吃完趕茪W班上課,哪有停下來購買的閒情逸致。即使趕得及買,還要找個好位置,剝殼起肉,啖吃清理,掉殼洗手,花費買來,匆匆吃完,總覺得不划算。所以即使心有多想,還是轉換一下時段,留待黃昏及晚,日照西落,寒意漸來,站在攤檔一旁,邊等邊看,一鏟一灑,一篩一收,慢慢享受視覺、聽覺、嗅覺的體驗,緩緩接過雞皮紙袋,感受恰恰能用於取暖的溫熱,期待回家細嘗甜香的滋味。
沙加糖炒 焦糖味沾染殼上
對筆者來說,炒栗子是「夜之美食」,尤為適合夜歸人,辛勤一日,疲憊附身,買點小吃獎勵自己,過分嗎?當然不過分。不過,夜吃也不能太夜,因為栗子難消化,深宵胃痛驚醒,美事反倒成了壞事。小時候也在晚上吃炒栗子,等候家人下班買回來,飯後圍桌剝殼同吃,席間言笑傾談,是長大後仍然懷念的時光。記憶中,炒栗子只出現過三兩次,因為價錢比較貴,一家幾口如果開懷大吃,太少不夠分,太多花費多,怎算也不是辦法。後來家母乾脆自己買栗子回來,放到焗爐焗出一大盤,味道當然與糖炒的不一樣,屬於家庭式的日常食法。現在回想起來,這種栗子可能比糖炒的更少見,因為不見得每一家都會花時間買料烤焗。
栗子用糖炒的方法,古籍早有記載,《上海縣續志》就有「糖炒栗」一條,寫道:「擇天津良鄉小栗,置沙中,加以餳糖炒熟,味美。」天津良鄉板栗馳名,放於沙中熱炒,沙能填充栗子間的縫隙,栗子更易炒熟。沙中加糖,加熱後散發香氣,焦糖味沾染在殼上,如果烘炒得宜,確實能滲入栗子肉內。攤檔有時同售鹽焗銀杏,保留傳統做法之餘,也易於出售。實際販賣的考慮之外,銀杏與炒栗子存在一絲微妙關係,記錄可見清代《一斑錄》,內文提到:「握銀杏一個在拳,勿令人知,炒栗不爆。」攤檔的炒栗往往不爆開,不知道炒栗的人,是不是都暗暗拿茪@顆銀杏,而從來不會告訴別人呢?如果有日買到爆開的糖炒栗子,不用懷疑,一定是手握銀杏的秘密被揭開了。
■作者簡介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陳綺雯、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