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棄動態清零論」混淆視聽 民主黨憂談「共存」變政治不正確 林哲玄:仍可討論
【明報專訊】官方媒體連續兩日刊文評論香港防疫政策。繼新華社前日的評論文章稱香港應堅持「動態清零」,《人民日報》昨亦刊文稱有人在香港抗疫時歪曲「動態清零」含義,「不負責任地提出香港應放棄『動態清零』,實行所謂『與病毒共存』的『躺平』策略」、混淆視聽,強調動態清零是內地現階段綜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科學有效防控策略」。民主黨認為文章難免令人憂慮,再談「與病毒共存」會否被視為政治不正確;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認為有關說法並非「一錘定音」,認為在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策略上仍有討論空間,最重要從科學出發。
稱非追求零感染 共存是「躺平」
《人民日報》文章〈「動態清零」是香港抗疫的科學選擇〉認為,動態清零符合香港社會實際情G,本港人口密度高,長者人口比例高,醫療資源有限,而且仍有100多萬市民未接種第一針疫苗,又稱香港境外輸入病毒的風險高,若放棄動態清零而選擇「躺平」,可預見病毒必將快速大規模擴散,唯有動態清零策略才能減少發病、重症和死亡率。
特首林鄭月娥上月被問及「動態清零」定義時,曾稱若要為「動態」二字很權威地定義,「對不起,真的解釋不了」。《人民日報》文章指出,動態清零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要對病例達至4個目標:及早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以令疫情不會連續在社區傳播。
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袁海文認為,與病毒共存不必然是「躺平」,稱在家檢疫、輕症患者在家治療都是共存的策略,「做法最極端是英國,但中間有很多方案」。對於新華社和《人民日報》接連強調香港要動態清零,袁說難免令人憂慮再談共存會否被視為政治不正確,但他說,作為政黨應點出政府的不足,該黨民調也反映市民認同應對共存訂立計劃。
對於《人民日報》的說法,林哲玄「不覺得是一錘定音」。他稱是否與病毒共存沒有絕對答案,最重要從科學出發,主要考慮致重病率及死亡率,日後仍有討論空間。他以新加坡、南非等地為例,疫苗接種率愈高的地方,Omicorn死亡率相對低,其中與病毒共存、接種率九成的新加坡,死亡率為六千分之一,而接種率七成多的美國,Omicorn在學童間傳播力高,他認為本港長者及學童接種率未夠高,未有條件與病毒共存。
田北辰:港沒條件共存 想通關沒選擇
實政圓桌田北辰認為,不少與病毒共存的國家,一旦確診人數急升亦會收緊限制,「無事(爆發)時共存等於清零」。他認為,目前70歲以上長者的疫苗接種率仍低,而且內地不放棄清零政策,香港想通關同樣不能放棄,認同香港是沒有選擇不清零。但他強調,縱使與內地採取不同政策,但以本港疫苗接種情G,亦沒有條件共存。
民建聯副主席、港區人代陳勇表示,香港絕不能採取與病毒共存的「躺平」策略。他提出請內地專家協助,並提升本港檢測人手。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