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中文:養殖水產
【明報專訊】■新聞事件
養殖業轉型 港科企養港產小龍蝦
傳統魚塘養殖業式微,生態魚蝦蟹科技有限公司擬在本港引入具經濟效益的水產,早前在本港養殖大閘蟹,之後再伙拍可持續水產發展研究協會,在流浮山白泥的魚塘引入澳洲淡水小龍蝦(澳洲螯蝦)。
可持續水產發展研究協會秘書長莊恩傑曾於工廈試驗養殖澳洲小龍蝦,並蒐集飼養密度、溫度、溶氧度等大量數據,他稱飼養澳洲小龍蝦技術門檻較高,例如牠們具「地盤意識」,會自相殘殺,損耗率高,故要「起屋」為小龍蝦提供匿藏空間。
生態魚蝦蟹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程詩灝說,本港傳統魚塘養殖業普遍飼養經濟價值不高的淡水魚,包括鯇魚、大魚及烏頭等,難與內地大量生產、價格便宜的淡水魚競爭,若不轉型只會繼續萎縮。他認為本地魚塘養殖業「有得做」,只要將傳統技術結合創新科技,例如以科技監測水質,可在出現問題前應對,亦可吸引年輕人投身該行業。
節自〈工廈試驗搬到魚塘 澳洲小龍蝦有港產 最快月內面市 科企:本地養殖業有得做〉,《明報》,2021.11.07
■知多
中華文明以農立國,不過水產養殖亦佔不少比例,尤其江南地區。從大自然捕魚,到人工建池養殖魚類,不斷發展。今時今日,我們有大閘蟹、扇貝、鱔等五花八門的水產,而鯉魚可說古代是常見水產之一。
魚太多會現蛟龍?
春秋時期的范蠡是個養魚專家,《養魚經》載及,有次齊威王拜訪范蠡,問道:「先生的資產勝過千萬家,累積達億萬之多,到底怎麼做到的呢?」范蠡回答:「我有五項謀生計的方法,其中水產養殖,經營魚池排第一。」范蠡有自己一套養殖方式:
首先為開挖魚池,在池中用沙土堆成一些土墩,準備懷卵雌鯉魚二十頭,雄鯉魚四頭,二月時把魚放養到池中,保持魚池安靜,不加驚擾,魚自然會正常交配生產。然而,古代傳說魚池內魚的數量達到三百六十條時,會出現蛟龍率領鯉魚飛去,而范蠡就有個有趣的做法,四月、六月、八月時分別把鱉放養在魚群中,可以避免鯉魚飛走,故鱉又稱為「神守」。魚的數量和大小隨年月不斷增長,每每留下二千條鯉魚繼續繁殖,其餘全部賣掉,這樣魚群生生不息,財富也多得不可稱量了。
唐朝不能養鯉魚?
唐代為何不能養鯉魚?同學又能否猜得出來所為何事呢?提示: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原來因唐代皇帝姓李,「李」與「鯉」同音,以為鯉象徵皇族。唐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記載:「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因避諱而禁食,捕到鯉魚必須放生,販賣鯉魚要罰六十大板,但美味當前,禁令也阻止不了,百姓將鯉魚改稱為赤?公,繼續食用。《舊唐書》、《新唐書》中的確有如開元三年「禁斷天下採捕鯉魚」、十九年「禁捕鯉魚」的紀錄,然而唐代詩文不乏鯉魚的蹤影。
文:何雋彥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5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