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基金會指港經濟政策受中央控制 經濟自由排名剔走香港
【明報專訊】繼去年是25年來首次失落「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第一位後,香港在美國傳統基金會公布的新一期經濟自由度指數中,首度被剔出名單。基金會稱主要因本港經濟政策明顯受中央控制;基金會創辦人形容,香港過去兩年失去政治自由和自主,致與其他中國城市如上海、北京無異。特區政府昨晚發聲明指對基金會決定表示極度失望和遺憾,認為是政治上有偏見及偏離以往一貫做法;有經濟學者認為,排名來自美國的智庫,對本港實際影響不大。
今年只計擁經濟主權獨立經濟體
美國傳統基金會昨公布2021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稱今年指數只計算擁有經濟主權的獨立經濟體的經濟自由度,故香港和澳門不再納入評分。新加坡則連續兩年成為榜首。報告解釋,香港和澳門無疑比一般中國城市享有更大經濟自由,但近年發展反映,相關政策最終都是由北京控制;而香港及澳門的經濟自由度,日後若有需要,將納入與中國的經濟自由度評估中。今年中國排名107位,得58.4分,去年則排103位,得59.5分。
陳茂波:不同意經濟政策由中央控制
基金會創辦人傅爾納(Edwin Feulner)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表示,香港首次被剔出名單,原因是與經濟自由相關的政策,近年明顯最終受中央控制,而本港過去兩年失去政治自由和自主,令香港與其他中國城市如上海、北京無異。他稱,香港的價值在於與內地及英國的聯繫同樣重要,但現時香港與中國的聯繫更牢固,相反與英國的聯繫明顯削弱,特別是英國傳統的普通法、言論自由和民主方面。
財政司長陳茂波昨在一個網上論壇回應稱,不同意香港經濟政策決定權由中央控制,認為基金會剔除香港是不合理,有關決定包含意識形態及政治偏見。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許正宇接受Now新聞台《大鳴大放》訪問稱,對基金會的決定失望,但不擔心引發撤資潮。許表示,若基金會貿然因觀感或主觀臆測,便將香港剔除出來,對其認受性也有影響。
學者:信貸評級若看齊中國影響更大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徐家健表示,香港被剔出傳統基金會的名單,對本港的實際影響不大,他稱有關指數來自美國智庫,而不是來自銀行或金融機構,指其參考範疇一向未夠全面,例如未有參考政府如何監管市場壟斷行為等。
徐續稱,學術界與外資大都不會參考該指數,稱外資對本港的投資信心,主要取決於本港的法治、資金是否自由出入等實際因素。但徐提醒,若國際評級機構也將香港評級跟中國內地看齊,屆時將真正影響本港公司的信貸評級,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