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食堂:飲食三類人
【明報專訊】■原文
飲食之人有三。
一餔餟【1】之人。食量本弘【2】,不擇精粗,惟事【3】滿腹。人見其蠢,彼實欲副其量,為損為益,總不必計。
一滋味之人。嘗味務遍,兼帶好名。或肥濃鮮【4】爽,生熟備陳,或海錯陸珍,誶【5】非常饌。當其得味,盡有可口。然物性各有損益,且鮮多傷脾,炙多傷血之類。
或毒味不察,不惟生冷發氣【6】而已,此養口腹而忘性命者也。至好名,費價而味實無足取者,亦復何必?
一養生之人。飲必好水,飯必好米,蔬菜魚肉但取目前常物,務鮮、務潔、務熟、務烹飪合宜。不事珍奇,而自有真味;不窮炙?【7】,而足益精神。省珍奇烹炙之貲【8】,而潔治水米及常蔬,調節頤養,以和於身地,神仙不當如是耶?
《食憲鴻秘.飲食宜忌》
■註釋
【1】餔餟:吃喝。餔,吃。餟,同「啜」,飲
【2】弘:大
【3】事:事奉,以某事物為先,文中指「追求」
【4】鮮:一作「滋味甜美」。一作「新鮮」
【5】誶:說話
【6】發氣:散發脾臟之氣
【7】炙?:炙,燒烤。?,煎炒。文中併合指「烹調」
【8】貲:罰繳財物,文中指「白白付出」
■語譯
飲食上有三類人。
一種是講求吃喝的人。他們的食量本來就很大,而且不去分辨精細、粗糙的食材,只為求填飽腸胃。別人都看到他們有多愚蠢,他們只是順應自己的食量而填塞食物,吃下去是有害還是有益,從來不思考。
一種是講求滋味的人,他們追求全面品嘗食物味道,並且追求名聲。吃東西時,肥膩、濃郁、鮮美、爽脆、生和熟的食物都陳設齊備。或者是各種海味、陸上珍貴美食,會被他們說成不是尋常的菜式。碰上菜式烹調合味,一切都適合胃口。然而,物性各有好壞之處,而且味道鮮美的食物大多傷脾臟、火烤的食物大多傷血等。
或者食物有毒而不察覺,不僅僅是生冷食物影響脾臟的發氣而已,這屬於助長口腹欲望而忘記生命的人。他們為追求名聲,花費金錢,但所吃的食物味道實在不怎麼樣,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呢?
一種是講求養生的人。他們飲的必定是好水,吃的必定是好米,蔬菜魚肉等只取眼見的,務求新鮮、清潔、煮熟、烹飪的方法適宜。他們不追捧珍貴異常的食材,食材自然有天然的味道;亦不追求極致的烹調方式,食物就足以濡養精神。他們省卻為張羅食材與精研烹調而白白付出的時間,潔淨處理用水、食米和日常蔬菜,以飲食來調理保養,用來調和身體與地方,神仙不應該就是這樣的嗎?
■知多
古人的飲食智慧,很多都精辟獨到,而且從不過時。《食憲鴻秘》談到飲食上的三類人,可以區分為——喜歡吃放題的、追求名貴食材的,以及崇尚自然真味的。引用現代的飲食例子,依然很容易分辨出來。
筆者感到驚訝的是,這三種人的飲食心態,也正琣X自己飲食習慣的轉變。我中學時總喜歡「任食打甂爐」,真的可以吃足兩、三小時。出來工作後,就轉移追求滋味和名氣,盡收松露、和牛、鵝肝,務求得到味蕾的震撼。
近年筆者身體的毛病逐漸顯露,也真是同步踏入養生的階段。我依然鍾愛優質食材,不過來源和分量就更加注意了。現在也不時關注時節,想要窺探食材自然的最好狀態。
古人要食用清潔的水、無雜質的米飯不是易事,讓食材、煮法回歸到自然和基本就是最好。食物可以調和身體來適應水土、氣候,說來容易,實際是很大的學問,而這點正正是現代人所忽略的,也只將飲食停留在消費的層面。
■作者簡介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常任電視節目《學是學非》、《粵講粵降迭n學者嘉賓,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
文:蕭欣浩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4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