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老有所醫

[2020.12.10] 發表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長者人生最後的一段路如希望於家中度過,社區需提供足夠的醫護支援。有團體提出應將晚期照顧服務納入本港的基層醫療發展。

什麼是晚期照顧?

根據英國國民保健服務網頁(NHS),晚期照顧(End-of-life care)即晚期病患在離世數月至數年前的照顧服務。晚期照顧服務目的是照顧病人的醫護及心理需要,使病人能具尊嚴而逝;晚期照顧服務亦包括照顧病人家屬情緒等。紓緩治療(Palliative care)是晚期照顧服務之一,如病人的病情已不能治療及逆轉,醫護人員會採取紓緩病情及病徵為主的療法,以減輕病人苦痛。

.調查1:香港市民對晚期照顧概念的認知(可複選)(表)

.調查2:人生晚期的照顧意願(圖)

香港社區晚期照顧服務

香港社區晚期照顧服務主要由非牟利機構提供,如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展開為期6年的「安寧頌」計劃,推動社區及安老院舍晚期照顧;東華三院安辭服務、善寧會亦提供社區善別及輔導服務等。

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2020年9月於《明報》撰文指出,晚期患者在家安寧的關鍵不在於法律,最重要是有充足支援,因為患者病情嚴重至末期時,患者需24小時全面照顧,完善的醫療支援方能減低照顧者憂慮。他稱,若患者要得到充足支援,最好有3名家屬照顧者,若無直系家人做照顧者,病人自主選擇在家離世的難度較高。

前局長倡增醫護培訓

前衛生福利及食物局長楊永強建議,可從醫科、護理和社工的本科課程加入晚期照顧課程,以及為提供紓緩治療的基層醫療醫生做培訓、認證和晉升架構,提高入行誘因。楊永強舉例,晚期照顧的醫護需懂得處理晚期痛症和病徵、情緒問題、作嘔、無胃口、呼吸困難等,單靠家庭專科醫生不足夠,而香港近半醫生無考取專科資格,可考慮由大學、醫學專科學院等機構,向普通科醫生提供短期的紓緩治療和晚期照顧培訓課程和認證。

他亦指出,提供培訓和晉升階梯可提高普通科醫生參與晚期照顧的誘因,例如在社署、老人院舍、地區康健中心和非政府機構的網絡間,形成晚期照顧醫生的持續進修架構、資歷認證和職位晉升架構,讓醫生看到從事這方面工作的職業路,亦確保他們在藥物使用、質素等方面與時並進。

寧養紓緩例子

賽馬會善寧之家營運總監朱可您2017年2月撰文指出,晚期患者在家寧養,對病者與家人都有好處。她引述69歲的胡伯患上癌症及接受手術後,生活大為不便,並缺乏自我照顧能力。胡伯獲善寧之家醫護團隊評估,先後獲安排家居紓緩服務及入院接受紓緩治療,身體情况及精神狀態大有改善,並在個案經理協助下邀請所有親人到院舍舉行大型家庭派對向親友道別,亦能與家人共享冬至團聚。

◆《預設醫療指示》

醫院管理局設《預設照顧計劃》(ACP)指引,即患嚴重疾病者在清醒時,與家屬及醫護人員商討日後病危時的醫療及照顧計劃。香港大學法律系前兼任教授陸文慧指出,ACP不是法律文件,沒有法律約束力。若要做一份有約束力的法律文件,就要簽立《預設醫療指示》(AD)。病者可在AD預先說明萬一因末期病患而不省人事或已變成植物人,會拒絕用某些未必有療效的方法以延長死亡的過程,可拒絕的維生治療包括心肺復蘇法、插鼻胃喉輸送養分等。由病者預先簽立AD,可避免家屬因要代當事人作生死攸關的沉重決定引致事後不安、內疚或不必要的爭執。

.基層醫療(圖)

■模擬試題

◆資料A:圖表

公私營醫療服務分佈(圖)

◆資料B:評論(經刪改)

這次疫情顯示,香港基層醫療服務的改革刻不容緩。政府應在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並建立完整的地區醫療網絡。

現在衛生署在18區設有長者健康中心,65歲或以上市民皆可享用。中心除跟進一些長期病患長者的醫療需要,例如覆診、取藥外,長者有輕微不適,可到中心求診,中心還提供驗身和驗眼等服務。政府如果好好推廣這樣的基層醫療服務,受惠市民不再限於長者,相信長遠來說,也可減輕公立醫院過分擠迫的情况。

資料來源:〈疫情下政府民生措施仍應有所作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明報》

◆資料C:文章(經刪改)

基層醫療服務未能於流感期間發揮作用的原因是沒有資源及配套,比如說診所沒有「特敏福」藥物、不能做快速流感測試,根本無法醫治流感。這樣的基層醫療在過往幾十年亦沒有進步。即使醫生質素再好,沒有相應的基本醫療器材、資源和藥物,亦難發揮作用,最終病人只會充斥於有資源的地方——公立醫院。

各層醫療沒有規劃及協調亦是醫療系統超出負荷的核心問題之一。以地域性的長者社區日間中心為例,有專業的護理人員、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不過,社區輔助醫療的弊病在於沒有領導、沒有服務方向及指引、缺乏監管、沒有反饋機制。當病人有其他非他們專業能力所及的問題,例如嚴重抑鬱症,他們卻無法轉介給其他專科部門,亦沒有與普通科醫生和專科醫生聯繫及合作的機制,只可眼白白看着病人病情惡化,無計可施;若情况真的太差,就送去急症室。

本屆政府重視基層醫療健康發展,首間位於葵青區的地區康健中心已於2019年9月投入服務。食物及衛生局會研究就康健中心設立公私營協作先導計劃,為初次確診患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康健中心會員提供受資助的醫務諮詢服務,以進一步加強慢性疾病治理的措施,及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資料來源:綜合〈改善基層醫療 需有清晰思維〉及《施政報告2020》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A,描述本港公私營醫療服務分佈的特徵。

(2) 參考資料B及就你所知,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可帶來什麼好處?

◆延伸回應題

(3) 增加基層醫療服務的資源,在多大程度能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解釋你的觀點。

(答題指引見另文)

■相關概念

醫療保健(medical and health care)

基層醫療(primary health care)

健康篩查 (health screening)

慢性病(chronic diseases)

[通通識 第681期]

更多教育
【明報專訊】今日國際政壇不乏女性身影,如美國即將迎來立國以來首名女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不少人認為是寫下歷史新章;黑人... 詳情
圖表拆解:電費補貼 可紓緩市民生活壓力?
【明報專訊】◆圖表解讀 圖表顯示了香港兩間電力公司——中電及港燈電費的變化。比較年份是2020年和2021年,比較項目包括基本電費、燃... 詳情
摘星拆解:教育及宣傳  有效減少固體廢物?
【明報專訊】◆資料A 政府一直致力配合法案委員會的審議工作,解釋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以下簡稱「垃圾收費」)政策及《條例草案》的內容,同時... 詳情
星級例子庫:幸福感
【明報專訊】■(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豐盛生命:可持續社區實驗室」研究團隊以問卷調查「香港人對住所和社區的滿意... 詳情
新聞測驗:
【明報專訊】■(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1.特首林鄭月娥11月25日發表《施政報告》,當中指教育局將會就哪個範疇為學...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0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