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補貼企業聘港青 福田租地推創科 入股珠海機場 多招融入大灣區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上京爭取惠港政策後,押後一個月的《2020年施政報告》昨日出爐,她先交代上京成果,而多項融入大灣區措施均先要由香港付費,包括機管局出錢入股人流及貨量偏低的珠海機場、港府補貼企業聘請港青到灣區就業、科技園公司要租用深圳福田科創園區大樓等。就港府爭取入股珠海機場,林太稱有助吸內地客貨使用香港機場,符合「雙循環」概念。有學者稱港珠澳大橋啟用後,促進兩機場互補;本身是飛機師的公民黨譚文豪批評,整份報告最着重是將香港資金和人才送上大灣區,又質疑入股珠海機場只是「幫人做起生意」,對港無好處。
政府消息形容暫未知入股比例,但按內地規矩不能多於45%,中央和港府不會插手,由機管局和珠海機場以市場化規則商討。
珠海機場客少 協同效應被質疑
林鄭:助吸內地客 有中央支持
林鄭月娥昨在電視論壇被問到,珠海機場是大灣區內地機場中客流較少,如何與香港機場做到協同效應。她形容,「咁多支持措施,呢個最難」,稱「做大」香港機場,有人會擔心「爭了(廣州)白雲、(深圳)寶安機場生意」,但香港與珠海機場聯手有中央和廣東省領導支持,這是內地、國際「雙循環」概念,而珠海飛內地航線「一點都不差,而且還可以發展」,日後透過珠海的內地網絡吸客,透過港珠澳大橋,到香港機場飛向國際,客運和貨運生意不少。
林太第四份《施政報告》45次提到粵港澳大灣區,政策散落在不同章節,包括創科、港青北上、金融等,當中大篇幅談及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焦點之一是入股珠海機場做「港珠機場」合作,和發展機場城市。被問到多項大灣區措施由港方出資,她昨晚在電視論壇回應說「做事要公道」,例如「租人地方用,點解唔係香港出資?」她又稱機管局投資不涉公帑,要自己想辦法融資。機管局是港府全資持有的機構。
政府消息人士說,珠海機場是珠三角中唯一專走國內航線的機場,有70個航點,飛二、三線內地城市,而香港國際機場全球有220個航點,當中170個為國際航點,其餘為內地一線城市。消息人士形容「港珠機場」組合是大灣區覆蓋面最大、最完善的組合,可以透過香港的國際航點和港珠澳大橋吸引旅客。
至於發展機場城市,施政報告提出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發展自動化停車場,來自廣東和澳門經大橋到機場的自駕旅客,可以在泊車後「陸轉空」轉飛海外,中間毋須入境香港;並推展「航天走廊」項目,將興建連接「航天城」與香港口岸人工島的橋樑系統,利用無人駕駛運輸系統,將「航天城」、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和香港國際機場連成一體,下一步更計劃將無人駕駛運輸系統延伸至東涌。消息稱,「航天城」與香港口岸人工島的橋樑系統預計2024年建成。
倡大橋人工島發展自動化停車場
粵澳自駕客轉飛海外毋須入境
翻查資料,珠海機場只有一條跑道,2018年客運量有1122.1萬人次,規模不及香港兩成(見下表)。現時機管局有份營運珠海機場,但無擁有權。根據機管局2019/20年年報,機管局應佔珠海機場溢利3500萬港元。
譚文豪斥無誘因入股 憂港失樞紐地位學者:珠海機場可發展貨運補港需要
公民黨譚文豪回應稱,香港機場第三條跑道尚有年多時間就建成,「如果香港做唔晒(旅運、客運)先需要珠海機場」,但三跑建成後有能力承接生意,無誘因要入股。他擔心,香港將優勢放到珠海機場後,貨運可能被珠海機場取代,香港失去航空樞紐地位。
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高級顧問羅祥國表示,珠海機場作為地區機場客流量可觀,香港入股後更有動機,策劃如何令兩個機場的旅客互相流動;而「港珠機場」合作,與港珠澳大橋關係密切,例如國際旅客到港後,可過橋到珠海機場轉機。他又認為珠海機場可以發展先進的貨運中心,補足香港機場空間限制和航空貨運需要。
明報記者
(施政報告)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