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坑(haang1) 儒(jyu4)
【明報專訊】歷史看來走進了轉折點,政府近來在國安法加持下動作多多,既有公共圖書館覆檢某些著作、選舉陷入DQ風暴,更有不止一家知名媒體遭警方上門調查,「焚書坑儒」的說法甚囂塵上。貼切與否言人人殊,但前提是:我們真的理解何謂「焚書坑儒」?
論爭
在中史已變成初中必修科的今天,「焚書坑儒」大家想必不會陌生;但教科書除了把這四字扣連秦始皇苛政外,往往語焉不詳。或許因為這四字並不容易道清:「焚書」的影響自古就有爭論,雖然公認是禁錮學術的始作俑者,但畢竟燒的是民間藏本,官方仍保有這些圖書,倒是項羽入咸陽後燒秦宮,對典籍的破壞可能更巨;「坑儒」的討論範圍則更廣闊,從對儒學的影響、受害人數甚至有無儒生犧牲,古代學者都有質疑。問題的核心是,雖然古人把「焚書」與「坑儒」並舉,但兩者本質並不相同。
真偽
「坑儒」說法出自漢代儒生,最早的史書卻非如此說——《史記.儒林列傳》記載的是「阬術士」。事實上肇因確與學術無關:兩名術士替秦始皇求仙藥不果,畏罪逃亡並私下批評始皇,始皇盛怒下坑殺中傷自己的諸生(知識分子)四百餘人——比之打壓更像是泄憤。主流理解為「坑儒」,主要源於皇子扶蘇勸諫勿濫殺時提到「諸生皆誦法孔子」(知識分子都學孔子),而繫連焚書之事;也有不少前人據《史記》「阬術士」說法,認為坑的只是妄議朝政者,無儒生犧牲。從事件過後巨儒叔孫通仍在朝廷、秦二世召儒生應對陳勝起事看來,儒學所受壓迫未必如後世刻劃般嚴重。
清算
現存最早的殺儒說法,出自西漢末年的劉向〈戰國策序〉,比《史記》作者司馬遷晚了大半個世紀。但這段時間正是學術史上的最大變革:漢武帝重用儒生,政權漸漸獨尊儒術。此後嚴刑峻法的前朝一直是儒生的批評對象,秦始皇亦被後世看成一代暴君,情况有如夏桀、商紂被後世不斷疊加罪名(近人陳登原指出桀紂34項罪行類同,當是後世穿鑿),直至近數十年才獲大力平反——這或許也與政治氣候有關。到頭來「焚書坑儒」這四字,除了是秦始皇清算了知識分子,會否也是儒生「清算」了秦始皇?
.葉雨舟 -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4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