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回收量僅目標四成 黃錦星:種菌需時
【明報專訊】疫情打擊食肆生意,環境局承認近期廚餘收集量輕微下跌。對於小蠔灣廚餘廠2019/20年度回收廚餘量僅及目標約四成,環境局長黃錦星解釋,廚餘轉化成堆肥需時,故營運初期未達標。
陳志全:堆肥未達目標一成 促省營運費
小蠔灣廚餘廠於2018年7月起全面運作,該廠最高容量每日處理200公噸廚餘,全年約7.3萬公噸。立法會議員陳志全昨於特別財委會會議上稱,小蠔灣廚餘廠於2020/21年度營運開支高達5500萬元,惟上年度回收量不達標,生產堆肥亦只有640公噸,只及政府估計每年生產7000公噸堆肥量不足一成,要求節省營運費。
黃錦星解釋,廚餘處理技術上種菌過程需時,故每年廚餘收集量未達7.3萬公噸的最高水平。該局又稱,今年會推出先導計劃,預料廚餘收集量會上升。
馬逢國:留10億活化堆填區 只用了百萬
議員馬逢國關注政府自2014年提出活化已修復堆填區資助計劃,惟至今仍有6個堆填區閒置,預留的10億元公帑只用了100萬元,「唔想用失敗形容,但絕不是成功」;環保署副署長郭黃穎琦稱10億元只是撥備,政府已檢視計劃,認為政府應為堆填區提供基礎設施,如接獲團體申請,政府會彈性處理,令堆填區得以使用。
(抗疫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