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簽署首階段貿易協議後,中國官媒引述專家解讀稱,協議實現「平等、互利、雙贏」,非20世紀80年代初美日等國《廣場協議》翻版,又強調擴大增購美產品有空間、有原則。 華學者:農業互補強 有利滿足消費需求 《人民日報》發表署名「鍾聲」題為「平等.互利.雙贏—專家解讀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6000多字長文,引述多領域國內專家學者,評價協議在知識產權、技術轉讓、金融等領域相互平衡。文章引述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程大為分析,中美雙方農業互補性很強,協議有利於滿足中國消費需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升農業發展品質。 美曾協議逼日圓升值 削出口競爭力 匯率方面,由於美國曾透過《廣場協議》迫使日圓大幅升值,削弱日本產品出口競爭力,因此協議是否為「廣場協議」翻版引起關切。文章引述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東艷表示,協議保障中國匯率政策自主權,不會帶來如同廣場協議的不利後果。對於美方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的懲罰性關稅暫不撤銷,復旦大學網絡空間研究基地主任沈逸認為,首階段協議「關稅退坡也是階段性的,符合預期」。 新華社評論欄目「新華視點」昨日發文,形容「中方擴大自美進口有空間、有原則」。文章指,中國擁有近14億人口,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市場潛力大,擴大進口空間也大,進口美國優質商品和服務,有利於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擴大自美進口有章可循,雙方約定,美國應確保採取適當舉措,以便有足夠的美國商品和服務供中國採購和進口,雙方將基於市場價格和商業考慮開展採購活動。文章引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企業是採購活動主體,中美兩國政府最重要責任是為企業正常、合法經貿往來創造條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