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中國成立時政府先集中資源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改革開放後工業發展迅速,急劇城市化為國家帶來龐大經濟增長。然而,近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中國未來發展帶來重大挑戰。
由粗放型發展至可持續發展
新中國起步時被形容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即投入大量資金、勞動力和能源,但效益、質量及創造力低,甚至造成沉重的環境代價,如嚴重的空氣污染、水污染、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
◆環境污染例子
1. 水污染
內地水污染主要源自工業污水,其成分複雜、毒性高,難以淨化和處理。綠色和平2009年10月發表《解「毒」珠江——珠三角工業水污染調查》報告,指出珠江三角洲大量工廠向珠江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嚴重威脅珠三角居民的食水安全,綠色和平對珠三角地區及其上游8個城市和53個鄉鎮調查的結果顯示,部分工廠排放的污染物中,包括超標的鈹、錳、銅等金屬。
2. 土地污染
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2014年4月首次公布《全國土壤污染狀G調查公報》,全國土壤污染總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污染比例11.2%、輕度污染2.3%、中度污染1.5%、重度污染1.1%;耕地土壤污染方面,總超標率達19.4%,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等。
→ 可持續發展成國策
近年中國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1994年發表《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指出中國在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經濟和科技水平都比較落後的條件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使本來已經短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環境面臨更大壓力,而中國要「走一條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推進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走上高質量、可持續的新路子」。
◆中國的碳排放情G
1994、2005、2014年內地溫室氣體排放(單位: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見表)
◆空氣污染例子:霧霾
空氣污染加劇,微細懸浮粒子(PM2.5)、持久有機污染物等積聚在空氣,即產生霧霾。2016年12月霧霾攻陷全國最少22個省市,逾70個城市錄得中及重度污染紀錄,估計有4.6億人受影響,污染程度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常指標的6倍。綠色和平分析該次霧霾的核心區分佈,發現均屬於中國鋼鐵生產區或煤炭產區。環保部指京津冀冬季人民需要燃煤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是嚴重空氣污染的最大原因。
■具體減排行動
1. 產業結構轉型
建政後國家發展以第二產業為主,一度有「世界工廠」之稱,惟工業廢氣排放量大,嚴重影響環境。近年中國開始推動產業轉型,包括推廣低碳經濟,即通過技術創新,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提升產業及能源利用的效率。此外,中國快速發展第三產業,通過放寬市場等措施,促進製造業由生產型轉變成生產服務型。
.各級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增值比例(%)(表)
2. 改善能源結構
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主要以燃煤發電,燃煤為主要的空氣污染排放源。中國近年積極推廣其他能源,如核能、可再生能源等以減少排放。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18》,1978年煤佔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為70.3%,原油為23.7%,天然氣為2.9%,至2017年煤佔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為69.6%,原油佔7.6%,天然氣為5.4%。
例子:「煤改氣」政策
「煤改氣」工程於2017年展開,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禁止燃燒煤炭,改以液化天然氣代替,但由於部分省份貿然推進,天然氣供應不足、基礎建設未完工、補貼未完善等,導致部分居民一度無法保暖,當局不得不壓縮工業供氣、允許燒煤取暖等。2019年7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解決「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供暖推進過程中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供暖宜電則電、宜煤則煤、宜氣則氣、宜油則油,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被指是叫停一刀切「煤改氣」政策。
例子:可燃冰
可燃冰為新興能源,即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狀態下形成的固體結晶物質,燃燒後僅產生小量二氧化碳和水。據估算,可燃冰在中國陸地的儲量最少有350億噸油當量,主要分佈於青藏高原和東北凍土帶;可燃冰在南海的儲量約為680億噸油當量,在東海亦有分佈。中國積極試採可燃冰,有望在2030年前展開可燃冰商業開發。
3. 節能減排方案
2016年《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指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5年下降18%,並提倡推動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2018年發布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等為重點區域,內容包括推進產業綠色發展,制定管理柴油貨車排放及整治工業爐窯排放等。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長劉炳江表示,2018年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重點區域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的PM2.5年均濃度分別下降11.8%、10.2%、10.8%。
4. 加強碳交易
碳交易系統下,政府設定二氧化碳排放量總額,然後根據每家企業的規模、所屬行業等發放碳排配額,配額之內免費排放;若配額未用完,可賣給碳排量超標的企業從中獲利,超過配額的企業則需購買配額。
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等7省市作為試點開展碳交易工作,截至2017年11月累計配額成交量達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46億元人民幣。國家發改委2017年12月宣布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人民日報》報道,湖北企業「華新水泥」被納入碳排放管理的企業,首年獲得2046萬噸的碳排放配額,最後超出115.34萬噸,需花3000多萬元人民幣購買碳配額,其保護部部長李英指公司經此深刻教訓後,開始推動節能減排,如以工廠廢棄物加工衍生燃料替代煤炭,一年後該公司不用買排放配額之餘,更可把碳排放額度出售。
■知識增益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2015年9月,聯合國全體193個成員國一致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包括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滅貧、性別平等。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10月表示,中國將促進共同發展「一帶一路」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積極貢獻。
(系列完)
[通通識 第6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