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周談到,虛擬銀行是否為香港人所接受,尚要等待社會回復平靜後才可驗證;但擺在虛擬銀行眼前的,尚有私隱和保安兩大難關。 虛擬銀行透過互聯網提供服務,與傳統銀行客戶親身到分行、排隊、與投資經理見面等體驗不同,而透過收集和分析大數據,虛擬銀行更可就客戶背景如職業、收入、借貸紀錄等作分析,度身訂做更切合需要的投資產品,以及更好的風險管理;同時,比起花時間排隊取籌、填寫大堆表格和合約,網上辦理手續亦效率更高。銀行省成本,客戶亦能以優惠價格得到更合用的服務,無疑是雙贏,只是在現時政治氛圍緊張的背景下,用家多願意給予資料來獲取服務,存有一個極大問號。 網絡攻擊損失誰買單 當用戶願意將個人資料奉上,隨即衍生第二個問題。虛擬銀行的一切紀錄都化為數字,數據庫就會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寶藏,或會透過網絡攻擊、勒索等來獲取當中資料,甚至存款。傳統銀行尚且會有員工、文件等作證明,而證監會亦就虛擬銀行訂下「存款保障計劃」,規定銀行一旦倒閉時的賠償安排;不過當事情都化成了電腦中的一串數字時,一旦出現斷網或網絡攻擊,卻又未倒閉時,用戶損失由誰來買單?以上兩大難題不但是虛擬銀行需要面對,作為用戶的我們亦要深思:究竟自己在私隱和網絡安全等潛在影響下,有多甘心願意去踏前這步,換取更切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服務?特別是在現時之社會狀G下,以上問題的思考亦顯得更為關鍵。 單看表面,虛擬銀行以香港作試點似乎合情合理,但綜觀大局,這一實驗是否成功,決定因素或許不是市場,反而是政治局勢。 作者 章濤(UDomain 集團主席、無線科技商會永遠榮譽主席) [章濤 財科暗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