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保護粵劇、端午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中國設立專項資金,並在8年內累計投入超過70億元人民幣。同時,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推出保護非遺的地方條例,把非遺保護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胡雁,上周四(17日)出席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活動時表示,國務院已公布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文化和旅遊部認定5批共3068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批准設立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自2015年啟動以來,累計舉辦培訓班701期,培訓學員2.92萬人次,加上延伸培訓,覆蓋傳承人群達9.89萬人次。 今年是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15周年,目前中國有3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包括粵劇、南音、二十四節氣、中國珠算等;7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中國活字印刷術等;一個項目入選優秀實踐名冊;入選項目合計40個,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