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事件
教孩子禮貌 七成家長稱學校政府最有責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公布一項「香港學童禮貌表現」調查,發現受訪的500多名中小學及幼稚園家長中,逾七成人認為教導孩子有禮貌,最大責任在於學校或政府公民教育,而非家庭教育。機構董事余榮輝說,家長抱此心態「有問題」,培養孩子有禮貌等品德,家校責任並重。調查以電話訪問形式調查539名家長對子女行為及培育子女禮貌看法。78%受訪家長聲稱會在家經常或間中向子女灌輸禮貌的重要,但只有27%人認為,培養孩子禮貌,家庭要負最大責任,五成人認為學校責任最重,近兩成認為是政府公眾教育。余榮輝表示,現今家長集中花心思關心子女成績,較忽視品行培育,建議家長從小習慣教育孩子待人有禮,培養如吃飯前叫「大家吃飯」,主動說「唔該」和「謝謝」等小習慣。
(資料來源:明報)
■閱讀理解
1.試從上文找出適當詞語完成下列句子。
(A)家長應該自小________小孩守禮的概念。
(B)家長往往只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而_______了孩子的品行培訓。
2. 在500多名家長受訪者之中,有__人認為學校在培養孩子禮貌上要負最大責任。
(A)27%
(B)50%
(C)78%
3.試找出文中提及的其中一個有禮貌的小習慣。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新聞寫作
用「數字」說話 提升權威性
大家有沒有發現無論在文章的引言、內文,甚至是標題中都出現很多數字呢?在報道中,我們常常運用數字報道,數字能準確和科學地反映社會現象,提升新聞的說服力和權威。上文中,先分析「香港學童禮貌表現」的調查結果,在一堆數字中找出重點和有用的資訊,再以簡潔的文字表達,透過客觀、準確的數字來說明500多名家長對子女行為及培育子女禮貌的看法。除了以數字和文字方式傳遞事實之外,我們還可加插圖表,以顯示數據資料,圖文結合,能令資訊更形象化,使讀者一目了然。除了新聞外,大家在日常寫作如要說明事實時,都可以嘗試運用數字,使文章更客觀和更具說服力呢!
詞語解碼
什麼是「禮」?
中國被稱為「禮義之邦」,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從小到大都有人提醒我們要守禮。「禮貌」這詞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禮貌是指人們在日常交往中互相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為,通過儀表、儀容、儀態及言語來體現。舉例說,我們早上上學時,遇到老師和同學時可點頭問好或說聲「早晨」;又例如收到禮物、得到別人幫助時說聲「謝謝」,這些都是有禮貌的表現。但要緊記,關於禮貌,中國人還有「禮多人不怪」這個說法,意思是鼓勵人們多說禮貌用語、多行禮儀,人們不會怪罪你的多禮。假若我們都能以禮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社會就會更和諧。
望圖生義
(圖c)中間的男孩是孔融,你知道他的禮儀故事嗎?試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孔融___ ___
■知多點
從前有個小孩名叫孔融,家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據說孔融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媽媽從市場買了一籃梨回來,梨子的大小不一,孔融在眾多梨子堶惇D了最小的一個。爸爸奇怪地問他:「盤子堻o麼多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反而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爸爸聽後十分驚喜,又問:「照你這麼說,你弟弟應該要拿最小的才對啊?」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大家聽罷都稱讚孔融懂事,而這個故事很快便家喻戶曉,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你們也要向孔融學習呢!
■想一想
讀完以上的故事,大家試想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禮讓的精神,和同學討論一下吧!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4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