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可以有幾多種方法?從你的家回到學校,可以有幾多種可能?你曾經想過嗎?你可能會覺得這問題很無聊,但讓我告訴你一件親身經歷的小事,聽了之後你或會同意我,這問題其實與生存同樣重要。
兩年前我在街上跌倒,左手骨折,手術後有一年時間之多我要每星期做物理治療。開始的幾個月,行動比較麻煩,根本不能夠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我花了不少錢坐的士呢。有一天,我從尖沙嘴漢口道的診所走下來,發現自己必須要到香港辦一件事情。本來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這一刻我感到不知所措,站在街上。我是沒有可能乘搭地鐵的,我走路如慢鏡頭中的人物,對於四方八面湧來的人群感到焦慮。簡單說,我還未準備好重新走入人群。如何做呢?我不想再花錢坐的士了。
過了大概半小時,我安坐在天星小輪上,望向下午的維多利亞港,海風吹散了之前的焦慮。我周圍有一些旅客,但人數不多,他們都在感受海風及那種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感覺。然而,一個問題走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為何在地鐵以外,我立時想不到其他的可能呢?這個問題想下去是非常嚴重的。
便利公共交通 局限地方想像
城市的規劃本來是方便人的生活,包括設計公共交通網絡,尤其是地鐵這樣講求快速方便的交通工具,但久而久之這種方便也局限了我們對地方的想像。我甚至忘記了在尖沙嘴哪堨i以乘搭過海巴士,心中只有地下鐵。當我有一天不能夠乘搭地鐵,我會突然不知道怎樣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而我去的地方也局限於地鐵沿線。我認為這是很恐怖的,因為我已經被城市規劃控制了。
當我從漢口道慢慢地走到天星碼頭的過程中,我想起我的媽媽。以前我們一家住在尖沙嘴,我媽媽有一位相熟的醫生在北角,每次她去看醫生,她都不選擇乘坐地鐵,而是從家走路到紅磡碼頭過海。當時我真的不理解她為何這樣做,試想你已經不舒服,還要走過理工大學這條日曬雨淋的路?現在我猜想,她可能正正因為不舒服,所以要選擇一條人少的路,她自己反而感到舒服一點。我媽媽不會自覺自己與公共交通工具的關係,她的做法出於自然,但回想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然而,到了今天的香港,我們能否好像上一代那樣,很容易地想到另一些方法?我們是否已經被方便與快捷控制了我們?我相信這世界應該還有很多可能性,讓我們一起發掘一下:18 種回家的路。
.黃淑嫻 - 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創作小說、散文、詩。作品包括小說集《中環人》(獲第25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近作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阮智謙 - 攝影師、導演。曾獲鮮浪潮電影大獎。攝影作品包括《東西:也斯紀錄片》、《1918:劉以鬯紀錄片》等。出版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文:黃淑嫻
圖、圖說:阮智謙
[語文同樂 第3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