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反修例示威常強調「無大台」和「be water」,採取快閃打游擊策略,不同功能的群組相繼出現,各有分工,如文宣、物資供應和地圖等;本報嘗試透過系列報道,剖析這場持續近3個月示威的背後運作。示威活動期間,網上湧現多個標註警力及路障位置的實時地圖,供示威者判斷形勢,並提醒如何找方向撤離,瀏覽人次以十萬計。本報接觸到兩名製作實時地圖的負責人,他們表示從不同來源了解到示威者情報混亂,加上接連有人被圍捕,盼以寥寥人手透過科技「四O撥千斤」,抗衡與警方的「資訊不對等」,「避免雙方衝突致傷亡」。
明報記者 陳浩謙
快閃堵路塞港鐵、自發上街「遍地開花」,是過去數周常見畫面。有示威者表示,沒有大台下,接收到的資訊來自四方八面,難以掌握全面狀G(見另稿)。網上出現多個實時更新地圖,按時標註示威範圍內警方防線、路障和物資站位置等。
實時標註警防線物資站
據本報記者了解,製作實時地圖有最少有5至6個團隊,部分地圖單日瀏覽人次以十萬計。記者瀏覽通訊軟件Telegram和「連登」討論區等,由7月的民陣及元朗遊行起,至本月多個遊行集會等,均分別有人製作實時更新網上地圖,使用平台包括Google地圖以及其他網上公開軟件等。
單日曾錄64.2萬瀏覽人次
其中上月18日民陣流水式集會,網上地圖「103.hk」,曾創單日64.2萬瀏覽人次紀錄,編輯之柔(化名)透過Telegram接受本報記者訪問稱,經歷6月12日警方「無差別對市民發放催淚彈」及7月14日沙田新城市廣場「困獸鬥」後,他與伙伴組成團隊,「在雞蛋與高牆之間,選擇為雞蛋做一點事」。他們先在7月多個遊行開始製作實時地圖,惟因成員欠缺經驗效果不夠理想,後來多次遊行中示威者四散打游擊,團隊汲取經驗並改善安排下,近日多次遊行示威都能在地圖上大致反映現場實G。
每15分鐘左右更新
5人落場觀察 1人標註地圖
剛過去周日「機場交通壓力測試」期間,103.hk每15分鐘左右更新一次地圖,並透過網站和Telegram對外發放。之柔解釋,當天約6人負責製作,其中4至5人落場觀察,餘下一人監察多個Telegram群組和新聞直播等資料,在地圖上標註。根據103.hk當晚近6時的實時地圖,與附近一帶多條直播片段比對,地圖上標註的各方位置、行動和路障等大致準確(見圖)。
另一實時地圖「HKmap.live」則強調「全民報料」。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訪問稱,地圖上月4日上線後於「連登」大獲好評,單日瀏覽人數曾達13萬。被問到當任何人也能報料可擔心資料有誤?他說團隊主要由他一人管理,地圖用免費開源軟件(open source software)製成,在速度和準確度之間,傾向以速度取勝,加上要每次「fact check」亦「近乎不可能」,而經過一個月運作,電腦程式開始懂得分辨「惡意情報」,曾辨識過百項有問題資料,不會出現在實時地圖上。
稱顯示離開路線為減衝突
這些實時地圖亦會標示出讓示威者安全離開的路線以及警力位置等,HKmap.live負責人稱,希望透過科技令示威者抗衡與警方資訊的不對等,「避免雙方衝突致傷亡」。103.hk編輯之柔則稱,做地圖是為減少現場者的不安感,更清晰為自己行動作決定,他說當示威者被警方圍堵,自己有責任讓示威者知道「缺口」所在,至少能「在良心道義上減少受傷(情G)」。
(系列之一)
(反修例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