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高等法院(澳洲司法體系的最高法院)昨日一致裁定,當局解僱一名在Twitter匿名批評政府移民政策的公務員,並無違法,惹來爭議。案件涉及公務員守則的非政治化原則跟個人言論自由之間的關係,被視為重要裁決。裁決表明政治交流自由並不等同言論自由的個人權利,可在特定情G下受約束;法庭強調維持公務員政治中立的重要性。澳洲公務員工會指裁決影響約200萬名公務員的言論自由。
政治交流權非絕對 可受合理約束
2013年被解僱的巴納吉(Michaela Banerji,圖)原在澳洲移民及邊境保護局工作,她經營匿名Twitter帳戶@LaLegale,時常批評澳洲政府、移民政策及對待移民拘留犯。據其庭上作供,她在2012年間曾留言近9000次,皆是由私人器材發出,大部分在工餘時間進行。當局後來進行內部調查,發現巴納吉跟這Twitter帳戶的聯繫,隨後以違反澳洲公務員(APS)行為守則為由將她革職。
巴納吉認為遭到非法解僱,入稟行政上訴法庭,獲裁定其政治交流自由的憲法隱含權利受損。她稱被炒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再上訴至高等法院索償。但高等法院法官昨日一致否定上述觀點,形容公務員守則的規定跟其維持公務員非政治化(apolitical)的目標「相稱」(proportionate),而且憲法中隱含的政治交流自由並非言論自由的個人權利,在特定情G下可受約束。
法官承認,加諸公務員身上的言論箝制「既深且廣」,但因為要維持非政治化公共服務這一合法目標,有關箝制是必需且亦取得平衡。其中一法官提到,直至1970年代之前,公務員仍完全被禁止發表政治言論。
巴納吉雖然是匿名發帖,但判辭根據經驗法則,指出任何人在網上發表資訊,尤其是在社交網站,「理應假設在某一刻,他或她的個人身分或其受僱性質會被揭露」。
「公務員不應受奧威爾式審查」
巴納吉離開法庭時忍不住流淚道:「這不只是我的落敗,這是我們所有人的落敗,我感到非常、非常、非常抱歉。」
代表公務員的社區及公共部門工會(CPSU)質疑,裁決對言論自由有嚴重影響,有機會可影響到近約200萬名在聯邦、省及地方政府任職的澳洲人。CPSU全國秘書弗勒德質疑,在澳洲政府機構工作的人,理應擁有正常公民權利,而非因在何處工作受到「奧威爾式審查」。
巴納吉的代表律師安弗斯(Allan Anforth)更擔心,裁決的深遠影響不限於公務員,還可能包括任何僱傭關係,「倘若僱主在某些政治相關的社會議題上批評僱主立場的話,他們可以被炒」。他批評裁決「脫離現實」。
專家:判斷一人應看表現非Twitter
悉尼大學憲法學專家特沃米(Anne Twomey)則質疑決定實際上限制了言論自由,她質疑判斷一個人不應是看他們在Twitter寫什麼,而是看他們工作表現。她強調,即使公務員對難民或氣候變化有特定見解,也不必然影響到他們以非政治化、不偏不倚或有效公務員的方式履行職責。(澳洲廣播公司/澳洲人報/坎培拉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