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的「社會信用評分制」結合了5G、人臉辨析、高清監控鏡頭、大數據和AI等元素,但在科技和社會層面的考慮外,不得不提的還有道德層面。 按現有資料,系統會對民眾的言行評分,一旦被評為「老賴」(即「失信被執行人」),生活眾多範疇會受限制。但為大家評分的,竟是私營企業——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向8家私營企業發放牌照,允許其開發社會信用評級系統。數以億計的個人資料就掌握在私營企業而非公共部門之手,這與一般人認知的理想數據管理,明顯有落差。 再者,評分制中牽涉的眾多科技,原意是令人生活得更高效便利,這一方面當然是極高的社會效率,但另一方面是否代表在計算以外的選擇都危險無比?若然科技替我選出了一家「合適」的餐廳,我卻進了一間相當不濟的餐廳,結果換來一個不良好的消費經濟,但在宏觀的角度,這事豐富了我的人生體驗,所以不「合適」不一定毫無價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對科技的趨之若鶩,催出生這把雙刃劍。 科技可以創造不同工具,為大家帶來高效生活,更可以設計出一套精密的評分制,建構「和諧社會」,但當評分制實行到極致時,意味茖C個人都變成一組分數,藉捐血、做義工、舉報假貨等來提升自己的信用分數。這種「道德功利化」的局面,又是否我們所樂見? 南朝梁武帝崇佛,在位期間廣築佛寺、抄經造像、供養僧侶,自覺做了很多功德,但達摩祖師只回應了一句「實無功德」,只因梁武帝念茲在茲的都是自己;想不到的是,今天,這個有關「功德」的爭論竟再次出現,你我他都有可能變成梁武帝。 作者 章濤(UDomain?集團主席、無線科技商會永遠榮譽主席) [章濤 財科暗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