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讀到一則報道,指「移民」二字在上月的香港Google搜尋熱度為100,是2004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點。 環顧身邊,近年確實有不少科技界的朋友都萌生移民、到外地發展的念頭。有人馬上會認為,是因為這班港產IT人接受不了中港融合、本土意識作祟,否則不可能在內地大推優惠政策、硬件配套的前提下,依然不為所動,甚至要遠走他方;我覺得,要上升至政治層面或許太遠,這群IT人之所以沒有如一般人一樣對內地的機遇趨之若鶩,可能只是在工具應用上的不習慣,又或者更準確的,在技術上不可行。 慣用西方工具 重學成本大 對一個港產IT人而言,不論是從事技術開發、科網產品或服務、網絡基建等,習慣上都會應用Google或其他西方工具,但正正是這一個起步點,決定了香港IT人與內地精英的萬丈距離。 香港科網公司要到內地發展,可粗略劃分成兩種方向︰一是聘請內地人才,分擔現行架構中的部分工作;二是在內地設基地,發展中國市場。就前者而言,香港內地所用的溝通工具各有不同;假如是發展內地市場的話,少不免會有一堆推廣宣傳,但香港人慣用的根本不會奏效,結果唯有另外多準備一套內容,結果當初為節省成本、技術交流、開發商機等而做的事,未見成效,已經要付出極大的成本代價。 有人會質疑,內地網絡科技發展蓬勃,阿里雲、騰訊雲等工具也不輸給外國品牌,不也是一個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嗎?是或不是,但唯一確定的,就是本來用西方工具的網絡基建根本不可能隨便換走,所以「進軍中國」,意味茠漪O要多花一筆成本在內地重新再架構一套系統,要一班慣用外國工具、接受西方價值的IT人重新摸索,由頭學起,箇中成本之大,可能比金錢投入更為驚人;一句到尾,就是因為網絡世界其實絕不如我們想像中一樣無邊無界、自由自在。 作者 章濤(UDomain 集團主席、無線科技商會永遠榮譽主席) [章濤 財科暗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