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支聯會常談薪火相傳,但年輕化談何容易,例如曾經在六四晚會演話劇,參加者反應卻不佳。支聯會常務秘書張文光說,當年親歷六四的人,到今日的青年人,或已橫跨3個世代,「有時並非不希望年輕人參與,但支持30年的人,我們亦非常珍惜,大會要平衡各種要求」。在張文光看來,「平反六四」雖是最大公因數,但表達形式方面,單是選歌,老一輩人或對六四前後歌曲最感動,「但這些歌,未必是今天社會的節奏」,這已要平衡各方想法;話劇反應不佳,近年晚會多採用對話形式,他稱反應很好。 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憶述,早於六四10周年,支聯會已不能理所當然認為下一代會認識六四,認為要教育下一代「接好民主棒」。多年來支聯會作了不少嘗試,例如成立「支聯會青年組」、舉辦學生營體驗六四情G,以至今年舉辦短片比賽,未來他亦盼六四紀念館能面向下一代。 問到年輕化的成效,蔡耀昌只說難講,他記得10周年時提年輕化,年輕人都未見大幅增加;然而踏入20周年,參與晚會的年輕人突然多了不少。張文光則認為,支聯會遭受本土派攻擊後,近年出席者體諒較多,「來的都是有心人,只是想在一個晚上點蠟燭,與10萬人共同平反六四」。 張文光:30年支持者怎樣想最重要 面對年輕化的艱難,蔡耀昌有他的堅持,「希望年輕人參與,要做,但不應因為要他們參與,就改了原本、核心的事」。有本土派建議支聯會修改黨綱,張文光則說,有些人無論怎樣改變都不會出席晚會,「與支聯會走了30年的支持者怎樣想,是最重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