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逾4萬長者正申請資助安老院宿位,最新輪候時間長達39個月。社署擬明年更改政策,身體機能有中度或以上缺損的長者不再享有「雙重選擇」,不可同步輪候資助安老院住宿及社區照顧服務,改為只能「二選一」,若長者接受社區照顧服務期間,身體狀G突然轉差需入住院舍,要重新接受評估並輪候。社署表示推行月份有待落實。
有立法會議員斥政府「造假」、「做靚盤數」,欲令人誤以為服務輪候數字減少。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昨回應,新評估機制是由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的顧問團隊制訂;當局希望提供更切合長者需要的服務,將重點放回社區支援服務,又稱這是長者主要的意願。他強調輪候院舍期間,個案仍可獲得社區照顧服務,當局將在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解釋新安排。
現4萬人申請資助院舍 平均等39月
根據社署數字,截至4月底,本港共有41,073人輪候資助長者住宿照顧服務,其中有13,983人已接受社區照顧服務,成為「非活躍」個案,當這批長者日後有需要,可選擇恢復為活躍個案,繼續輪候院舍住宿服務;最新輪候資助院舍的時間平均為39個月。另外,截至4月底,共有12,547人輪候資助社區照顧服務,平均輪候時間為19個月。
由2003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257,912個申請個案中,56%被評為適合院舍及社區照顧服務,28%只適合院舍服務,只適合社區照顧服務的有2%。據悉,新機制下,預計適合院舍服務的比例會變為34.6%,適合社區照顧服務的會大增至六成。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表示,現行評估機制不夠精準,令個案自行選擇入住院舍或留在社區。他認為,普遍的人見輪候院舍的隊伍很長,「想買個保險」,會選擇同時輪候院舍及社區服務,以備一旦身體轉差可入院舍,增加「安全感」。他透露,新政策明年推行,今年12月底前接受評估的長者,不受影響,仍可同步輪候資助安老院住宿及社區照顧服務;而在新機制下,社區照顧服務使用者如身體突然轉差,需入住院舍,要重新接受評估及輪候,其間社區照顧服務持續,惟他認為,在舊機制下,即使輪候院舍的非活躍個案恢復為活躍,仍需時輪候,故他認為無大分別。
轉申請須再排隊
張超雄批變相加長輪候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認為,社署轉新機制是為「做靚盤數」,而新制度下,個案如需入住院舍要重新排隊,變相加長輪候時間,政府應增加社區照顧服務名額,如上門服務。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主席鄺俊宇批評,新機制做法不能接受,政府只是在「造假」,令人誤以為服務輪候數字減少,無法解決長者輪候院舍及社區照顧服務的需要。
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組織幹事梁文亮表示,長者身體情G或會急轉直下,她擔心在新機制下,長者遇突發情G,轉至輪候院舍期間無服務承託。她認為,至少在現行機制下,非活躍輪候者縱使需輪候,亦非從頭來過,起碼不用等候那麼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