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10日乘「天鵝號」科考船靠岸海南三亞港,標誌2019年南海深潛鯨類科考航次正式結束。此次科考任務在南海北部進行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研究,是中國乃至全球首次。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松海指出,考察期間成果豐碩,共目擊到27群次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並帶回大量鯨豚影片資料。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航次共執行14日海上考察,在海上航行約2500公里;主要任務是在南島東南海域陸坡區域以目視考察、截線抽樣等方式,進行科學考察,以了解該區域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的組成物種、分布空間以及行為特徵等。 近40種鯨類 出沒南海 南海是中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域,此地共出沒近40種鯨類動物,包含中華白海豚、抹香鯨等。不過中國對南海海域鯨類資源的研究不足,僅存在史冊的捕鯨記載、部分擱淺紀錄以及個別物種的近岸生態調查等資料,缺乏對深潛類鯨類動物的認知,尤其對抹香鯨、喙鯨幾乎是一無所知。在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主導下,中國首次前往南海研究深潛鯨類,並獲得大量目擊資料。 李松海指出,14日間共計目擊27群次的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可確定有4種深潛鯨類,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花紋海豚(瑞氏海豚);另有3種遠海性海豚,分別是熱帶斑海豚、條紋原海豚、弗氏海豚;其他仍有2種物種有待確認。 針對南海是否仍存在抹香鯨與喙鯨族群等問題,科考航隊進行大量考察。李松海說,本次任務發現抹香鯨與喙鯨母子成隊的群體,證明南海北部相關海域可能仍存在抹香鯨與喙鯨的定居族群,也顯示出該海域擁有較高程度的遠海性鯨類物種多樣性,並填補中國對南海鯨類研究的空白。 此航次獲得海南省重大科技計劃、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百人計劃等項目的前期支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