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討論了逾10年的自願醫保,除了作為配套措施的私家醫院用地四變一,促進市場競爭的產品特色都變了樣。食物及衛生局起初不單提出在網站公開保費,更建議以公帑設立高風險池,協助實施「必定承保」及保單「自由行」。其中「保單自由行」讓投保人格價後可「過檔」,但最後在保險業反對及暫不設高風險池的情G下,「保單自由行」終告吹,如今市民只能在投保前格價,其後不能帶茷O單轉保險公司。 保費一直是投保人關注點,雖然食衛局一直無計劃監管保費,但於2010年一度考慮約制自願醫保的利潤及行政費,曾研究為「標準計劃」保費設基準,基準價由保險公司及推套餐的私家醫院一起協商,實際保費則可在市場競爭下調節。 在上述機制下,食衛局盼推低醫保非索償比率(即承保機構的開支費用,包括佣金和經紀費用、利潤等)。據2014年諮詢文件,本港2013年的醫保非索償比率為29%, 2012年澳洲、愛爾蘭、荷蘭及瑞士的比例為13%、13%、7%及9%。 能否推低行政費 食衛局:密切監察 不過,基準價協商機制已不了了之,醫保非索償比率如何推低?食衛局副秘書長(衛生)方毅昨表示,英國及新加坡的自願醫保行政費約三成,與保監局於2017年的數據相若,「香港不是特別高,但不代表沒有下降空間」,預計保單條款、保障範圍及金額標準化後,長遠可降低銷售成本,但無法估算下調幅度,當局會與保監局密切監察。 「保單自由行」因保險業反對及暫不設高風險池無法落實,食衛局長陳肇始昨稱,諮詢時無法就「高風險池」達共識,有人不想政府花太多資源在私營市場,會繼續研究高風險池。 食衛局昨沒交代何時檢討保障額,自願醫保諮詢小組成員陳秀荷表示,標準計劃保障料在未來兩年會變得很不足,據她所知,港府正成立小組檢視未來路向,包括看通脹、各價格調整、保障額是否足夠等。 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