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洪若震(圖)早前在「己亥說豬 ——中國豬文化漫談」講座中,從文字學、文學作品和語言運用的角度,破解與「豬」有關的七大迷思。
■漢字中的豬
1 「豬」和「豚」有何分別?
每次光顧日本餐廳,看到餐牌上寫有「豚肉定食」(圖a),侍應解釋「豚」即是「豬肉」。既然「豬」和「豚」意思相通,為何會有兩種寫法?洪若震表示,「豬」起初有可能單指野豬,「豚」則是指體型較細的小豬。他引用《禮記.曲禮下》中的「豚曰腯肥」(意指小豬很肥壯)解說:「所以我們形容別人『肥腯腯』(揗粵音近『突』),是有典故的。」
漢文化傳進日本後,他們仍保留最傳統的字義,把「豬」視為野豬,「豚」則是飼養的家豬。日本文化中,「豬」更代表勇敢、猛進,「你若聽見有日本人的姓氏是『豬』,千萬不要取笑對方」。另外,不少字詞的源頭都與豬相關,如「家」的甲骨文寫法,便是一頭豬棲身在屋簷之下;又如堅毅的「毅」左半部分「」源自豬毛豎立的形態;英雄豪傑的「豪」也可解作箭豬等。
2 天敵獅子?可敵老虎?
近年頻頻有野豬闖入民居或鬧市覓食,有議員提議引進野豬的天敵,減少野豬數量,漁護署回應表示「天敵」可能是食物鏈頂端的獅子、老虎,風險太高故不考慮引入。「其實在古時,野豬對人類的威脅更甚於老虎,『劇烈』的『劇』其古字為『豦』(上虎下豬),就是在描繪野豬和老虎鬥爭。」洪若震補充。
3 豬代表淫邪?
「古時的豬是很骯髒的,因為豬欄和廁所建在同一處,(當時)豬的飼料一般是人的排泄物。」豬的形象低下,也有淫邪的意味,洪若震引用《左傳.定公十四年》記載故事,話說衛靈公的太太南子與宋國的公子宋朝私通,宋國便有童謠唱道:「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粵音『家』)」,即喚「母豬」(婁豬)南子把「公豬」(艾豭)宋朝還給宋國,「秦始皇也曾說過:『夫為寄豭,殺之無罪』,其中『豭』便是公豬的意思,若你的丈夫淫亂別的女人,(當時)把他殺了並不算犯罪」。
時至今日,豬仍然代表淫邪,「如台灣有藝人名為豬哥亮,(在台語中)『豬哥』也解作好色」。
■語言上的豬
4 「豬籠入水」 關豬何事?
每逢過年,希望從長輩處取得「利市」,少不免要說些吉祥話。但若想「應景」說些與豬相關的祝頌語,則可能有點困難。洪若震笑稱,他絞盡腦汁也想不到與豬有關的正面字句,「最接近的是『豬籠入水』,因為昔日人們用來困住豬的竹籠疏口較大,水很容易進入其中。人們認為『水為財』,所以『豬籠入水』意味財源滾滾來。不過這是因『豬籠』而來,並非真正與『豬』相關。而且豬籠也會令人聯想到『浸豬籠』(古人把犯了通姦罪的人裝進豬籠,活生生浸死)」。
反而用「豬」來罵人的話語更多,如粵語的「豬頭炳」等。以「豬」罵人,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儒家和墨家因理念不合互相批評,孟子曾罵墨子是禽獸,墨子就指罵儒家的人是「賁豭」(粵音:墳家,即閹豬的意思)。
5 為什麼會罵人「豬頭炳」?
洪若震解釋,古時人們以牛、羊、豬作為祭品,統稱為「豬頭三牲」,清末民初時上海市面繁華,上海人看不起外省人,便罵他們「豬頭三」,把「牲」字隱去,其實在罵對方是「畜牲」。戰後許多上海人移居香港,「豬頭三」也帶到粵語中,香港人則把「一二三」化為「甲乙丙」,久而久之就變成「豬頭炳」,「(不過)背後有演化的過程,並非名字帶『炳』字的人特別蠢呢」。
■文學中的豬
6 豬八戒是家豬還是野豬?
雖說「人怕出名豬怕肥」,但如要選出中國歷史最有名的豬,豬八戒很大機會能當選。「在中國人的認知中,豬八戒一直是家豬的模樣,但他應該是野豬才對……幾年前由張紀中擔任製片人製作的內地劇集《西遊記》中,豬八戒正是野豬模樣,儘管跟大眾的想像不同,招來批評,卻是符合原著。」不過洪若震也補充,豬八戒本名為豬剛鬣(粵音「獵」),而「剛鬣」是指古時用作祭祀的豬。
7 豬其實早已上了「神^」?
《西遊記》結局寫到豬八戒最後被如來佛封為「淨壇使者」,負責管理天下佛門祭壇的祭品,洪若震說豬其實早就上了「神^」。這當然並非指被煮成祭品、放上神壇的豬肉,在古代神話故事中,豬其實是星辰的化身。《春秋說題辭》是漢代記錄天文、地理、陰陽學說等資訊的書籍,洪若震引用其中「斗星時散精為彘(粵音『稚』)」的說法,指星震散開變成為豬(彘),「在《酉陽雜俎》(唐代筆記小說集)記載了一個富神怪意味的故事……禪師僧一行荇{弟守荒廢的後庭園,捉來了七頭豬……而當晚天上的北斗七星果然不見了。僧一行便以天上有異象為由,請唐玄宗大赦天下」。
現時黃大仙祠供奉茠熔閉P之母「斗姆元君」,神像座駕由七頭豬拉住,洪若震指那七頭豬就是代表北斗七星。
■做一做
(圖b)是與豬相關的成語、俚語,你知道它們的意思嗎?
文:韓祺疇
圖:資料圖片、劇照、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3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