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創立17年、由本地學者組成的公共政策智庫「新力量網絡」,因資源問題將在年底結束營運。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葉健民早前接受本報專訪,形容香港智庫界目前仍處掙扎起步階段,須在爭取資源和研究自主之間取捨,獲商界背書的建制智庫雖具資源,但未能確立公信力;跳出政府框架的民間智庫則不獲重視,對政府施政影響有限。他建議政府加強支援民間智庫,同時寄語政府抱更廣闊胸襟,多吸納不同意見。
明報記者 梁智康
新力量網絡2002年成立,主要研究政府管治、政治制度和公共財政等議題,近年已不活躍。葉健民稱,網絡在財政上依靠會員捐款,一直面對困難:「每年(籌款)30、40萬元已很吃力。」去年只有一名職員,亦未能負擔租用獨立辦公室,資源不足下決定暫停運作,今年正式結束。
年收入28萬 一名職員無獨立辦公室
翻查公司註冊處資料,新力量網絡在2017年捐贈及其他收入為28萬元;另一民間智庫「本土研究社」在2016/17年度總收入為129萬元。而前特首董建華任主席的團結香港基金,單在2017年便獲逾1.6億元捐款,其他智庫可謂望塵莫及;然而基金獲多個大地產商背書下,積極推動「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為基金的研究引來不少質疑。
葉健民指香港智庫多依靠政治明星效應維持運作,局限在於公眾「認人而非認智庫」,未有肯定智庫的作用。除資金外,他指建制背景智庫與民間智庫運作方式不同,建制智庫多重視配合政府議程,「幫政府最關注的議題想答案」;但民間智庫推動議題時會跳出框架,不讓政府「牽蚖韝l走」,舉例本土研究社便研究政府不欲談論的棕地發展。
黃元山談自主:最重要實事求是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接受查詢時表示,基金的政策建議在影響政府施政上具一定成效,但強調令社會各界接受智庫建議更重要,故一直與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合作,推動建議。對於獲地產商背書會否影響研究自主,黃指每人有不同意見,最重要是以客觀角度,理性討論和實事求是地推動政策。
團結香港基金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去年發表的全球智庫排行榜上,在逾8000多個智庫中排行131位,黃元山指香港智庫生態相對歐美國家仍然較新,但香港對政策研究的需求正上升。他說政策影響來自四方八面,市民討論政策的方式亦有變,現代智庫如何在詳細研究之餘,深入淺出倡議政策和與公眾互動,是需要面對的挑戰。
葉促政府資助開放數據
葉健民對政府重視智庫程度則抱不同意見,認為政府有強烈的「政務官文化」,覺得比外界更掌握實G,不易接受意見,若智庫建議方向不同政府,就更難引起政府注意。
他認為政府應加強資助公共政策研究,研究課題由智庫自訂;開放政府資訊數據,方便智庫研究;最重要是官員在政策制訂過程中,敞開胸襟聆聽意見。
葉預料香港智庫未來前景仍然困難,但近年新媒體發展有利新型民間智庫發放研究成果和動員公眾參與,加強社會討論。他指新力量網絡成員不會退隱江湖,現時是「化整為零」,隨時會就某項議題走在一起,更機動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