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灣區整體規劃尚未出台,已有3個香港電子錢包可在內地使用,但追溯其使用方式及網點,不難發現背後都依靠銀聯支付網絡。業界認為,內地電子支付市場的寡頭壟斷現象、市場入場門檻高及存在外匯管制等問題,都令香港的電子錢包營運商卻步,或只能循最簡單的方式,即依附銀聯的網絡而發展。 銀聯WeChat 早有業務基礎 現時騰訊(0700)的WeChat Pay HK、銀聯旗下類似Apple Pay的雲閃付及中銀香港(2388)推出的BoC Pay,都可在內地部分地區及網點進行支付。不過,WeChat Pay HK主要依附微信支付本身在內地已建立的龐大網絡,並在銀聯協助下做跨境匯兌;而銀聯作為內地最大的信用卡機構,本身亦已發展一定規模。中銀香港的BoC Pay則是依附銀聯支付的網點,可接受銀聯雲閃付的地方,就同時可接受BoC Pay付款。因此,這3種跨境支付方式,之所以能夠響應大灣區發展,及早推出市場,最關鍵的一點是它們本身在內地已有龐大的業務基礎。 支付牌門檻高 申清算牌更難 One2Paid流動支付平台創辦人林籽妍指出,香港電子錢包要憑自己打入內地,第一步是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內地在去年已開放此牌照予外資,但基於門檻不低,包括要連續兩年以上盈利,亦要遵守在境內存儲訊息等要求,香港電子錢包營運商興趣不大。若要進一步自己掌握清算環節,更要申請清算牌照,難度會更大,即使是國際支付巨頭VISA及Mastercard亦未能做到,所以必須與銀聯合作。 金管局發言人回應稱,一直有鼓勵香港的支付業界推出便利港人在內地消費的跨境支付服務方案,並與內地有關部門商討及提供香港電子錢包在內地使用的政策空間。現在有一些電子錢包和零售支付營運商推出了此等服務,金管局會繼續支持業界在跨境支付方面的發展,並與內地相關部門探討香港電子錢包在內地更廣泛使用的可行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