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俗稱綜援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是社會最後「安全網」,社會福利署1996年及1999年曾檢討,其後再沒全面檢討,社福界屢番批評制度千瘡百孔。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認為,隨時代變遷,社會環境、物價及基層生活需要已有很大轉變,綜援標準金及租金津貼等明顯不足應付基本生活需要,「一個影響這麼多人、開支這麼大的政策,無理由廿多年也不檢討」。 社署1996年按市民基本生活需要制訂綜援標準金,其後根據社會保障援助物價指數調整金額,確保金額有相同購買力。23年過去,蔡海偉說社會及基層生活需要明顯轉變,例如昔日富有者才擁手機,如今逾九成人都有,建議政府再做基本生活預算研究,由學者以科學方法檢視基本生活所需,重訂標準金,以貼近現今需要。他說,統計處每5年也重訂消費物價指數的計算基礎,「想不到有什麼理由廿年都不檢討(綜援)」。 稱今有最低工資 「工作收入定好過綜援」 蔡海偉認為政府不太有意檢討綜援標準金,「驚要提高金額」,保守態度可見早於1996年檢討報告的結論中,提到不建議將健全成人綜援金上調太多,免影響就業意欲。他認為,當年就業缺保障,但8年前已訂立法定最低工資,基層工資有保障,「若找到工作,收入一定好過綜援金」,認為政府不必太擔憂稍調高綜援金會減低工作意欲。 倡成人綜援重設電話費搬遷津貼 蔡亦建議檢視各組別綜援受助人的需要,看看需否增設特別津貼項目。1996年起,政府削減健全成人受助人在搬遷、電話費等項目的特別津貼,長者、殘疾或健康欠佳者則仍有搬遷津貼。他建議應在健全成人綜援下重設「電話費」通訊開支津貼,另因居於私樓的綜援戶常被逼遷,故有搬遷津貼的需要。 今屆政府已表明不會全面檢討綜援,蔡海偉指綜援向來甚具爭議,估計政府有感難達共識,故逃避檢討。被問到是否財政壓力所致,他指綜援個案近年持續下降,政府盈餘多,亦有派糖,「看不到綜援加少少錢對政府有很大財政壓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