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灣區令人感覺商機無限,吸引「對國家有信心」的港人投資,但一不小心或誤墮陷阱。工聯會接到30多名港人求助,他們分別在珠海買商舖樓花,共涉款逾2000萬人民幣(約2350萬港元),發展商以高回報率推銷「返租」,說服投資者與發展商的子公司簽署協議,把物業「返租」給其子公司。最後投資者無法如期收租,僅收到一期或更少租金,商舖一直處於「半爛尾」狀態。事主血本無歸,更對內地發展及法制失去信心。
看好大灣區商機 兩人簽20年租約
「返租」是指發展商把商業項目分隔成多個商舖售予小業主,同時與小業主簽訂返租合同。事主Wilson及阿Man分別因港珠澳大橋通車,看好珠海及大灣區商機,於2014年分別以69萬人民幣及65萬人民幣,購入珠海市香洲區「海納城」約100呎的商舖。
據二人說法,當時發展商向他們提出每年約6%至8%租金回報率,推銷二人與發展商所屬的子公司簽訂「返租」協議,承諾會於2017年開始收租。二人簽了20年租約及全數繳款。至2017年,二人分別各收到一期租,其後再沒收到任何租金,「海納城」目前仍與他們購買時的「半竣工狀態」無分別。
發展商稱「無錢」 追討年半無聲氣
二人曾向發展商追討,Wilson稱發展商僅表示自己「無錢」,正在融資,惟追討一年半後仍無「聲氣」。工聯會稱事件約涉300名香港、澳門及內地買家,該會接獲的30多名香港事主,投資共涉2000萬人民幣。
阿Man表示無助及不開心,自己感到矛盾 ,因「對國家有信心」才「真金白銀」在內地投資,這次除了金錢損失,更對內地發展及法制失信心。本報昨曾致電海納城發展商負責人查詢,至截稿前未能聯絡。
工聯會:簽協議多屬空殼公司難索償
工聯會內地諮詢服務中心中山中心主任潘志輝解釋,即使事主希望循法律途徑追討,但簽協議是子公司,而非發展商,這些子公司往往只是空殼公司,亦可能無任何資產償還賠款。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何啟明表示,這些舖位面積小、入場門檻低,是普通市民都可以應付到的水平,大多數事主都和Wilson與阿Man類似,但有些投資者購入的舖位面積更小,約只收到第一期萬多元租金。工聯會正與珠海市政府協商,要求發展商處理及賠償事主損失。
何與潘又提醒欲於內地置業的市民,切勿輕信地產商或物業代理提出「返租」協議之回報率而買入物業,應親身觀察及估算物業回報率。此外,港人應留意內地的樓宇物業法例,例如商業樓宇單位只有40年年限,政府可按法例收地。他們又期望港府能與內地相關部門溝通,解決返租協議產生的問題,保障投資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