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環團「綠惜地球」調查發現,2017年本港每日棄置在堆填區的工業廢物量,按年急升20%,升幅是近年新高,亦平了1991年紀錄。綠惜地球綜合各方消息顯示,原本經本港轉口的「洋垃圾」,因內地實施進口禁令,以致去年已有大量工業廢料如舊電線滯留本港,經拆解後,有用的金屬進口內地,餘下的塑膠電線外皮則被運到堆填區棄置,批評政府把關不力,增加堆填區負擔,要求政府將「洋垃圾」拒諸門外。
環署:再造物料進口高於轉口
環保署承認,工商業廢物增長部分原因是內地收緊回收物料進口標準所致,但亦受其他因素影響,包括經濟活動增長,以及外圍市場對回收物料需求減弱等。不過,該署未有交代,本港工業廢料急增,當中有多少受內地收緊回收物料進口標準影響。
環保署又承認,本港循環再造物料進口量「略高」於轉口量,意味部分再造物料滯留本港,發言人認為本地回收業有能力吸納。但有回收業界反駁,指廢電線外皮再造成塑膠原料,價格較「新料」更貴,根本無市場,本地拆解後很大可能被運到堆填區棄置(見另稿)。
工業廢料激增 抵消減廢成果
綠惜地球翻查統計處數據,發現2017年棄置於堆填區的工業廢物按年上升20%,遠超家居及商業廢物的升幅。該組織指,工業廢料佔整體廢物量只有約一成,但升幅驚人,加上商業廢物亦錄得上升,抵消了市民努力減廢的成果,令整體廢物量按年上升3.72%(見圖)。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今年初內地實施洋垃圾進口禁令,過往可直接輸入的回收物料,如今未能進口,部分物料在港預處理,提取有價值物料後再出口,剩餘的在本地棄置。
該組織綜合各方消息顯示,廢舊電線、農膜(以塑膠製造的隔熱膜,主要用於溫室)等都是數量龐大的「洋垃圾」來源,當中舊電線更是一個個貨櫃運到香港。朱漢強指內地今年實施洋垃圾禁令,但在去年發布有關信息後,內地海關已提早「落閘」,而去年香港工業廢物量激增,兩者在時間上琣X,成為「落閘後頭一波進港的洋垃圾」,警告若政府仍無視危機,擔心2018年後的衝擊可能更大。
廢舊電線農膜數量龐大
對於被指把關不力,環保署稱該署一向按風險評估監察和抽查進口回收物料的貨櫃,要求進口商提供資料,以核實回收物料是否進口至本地設施作循環再造,或是再轉口至外地,另外又會抽查進口到本地設施循環再造的回收物料。2016年至2018年11月30日,政府截獲合共1558公噸非法有害電子廢物,主要來自英國、美國、埃及、阿聯酋、韓國及馬來西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