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矮小症俗稱侏儒病,泛指因身體或基因狀G導致成人身高不逾4呎10吋(約147厘米)的情G,患者生活困難多,不但在公廁不夠高取聹G,亦因不夠高按繯w而要帶備「不求人」自助,他們亦會被取笑,甚至歧視。 37歲的鍾愛寶是矮小症患者,曾做肢體延長手術,身高由原來約120厘米增至133厘米。她說生活遇不少困難,如洗手間的抹手紙或聹G機太高、落巴士時地台較高等,而她外出時會帶荂u不求人」,用以按繯w及門鐘等。她讀書時遇過同學取笑,問她「想做七個小矮人中哪一個」,老師亦歧視說「咁矮做不到實習喎」。對她而言,「『小矮人』已不是最難聽,有人說我是《魔戒》隻咕嚕」。她曾在主題樂園工作,因高度問題不用到某些崗位當值,同事以為她休息時間較多。鍾希望大眾減少歧視,政府及各機構在設計設施時考慮他們的需要。 調查:七成人誤解非殘疾 區太讀小一的6歲女兒亦是矮小症患者。區太說,女兒比同學「矮一個頭」,曾遭取笑為「BB」而很不開心,母女外出時亦曾聽過「點解佢咁矮」等說話。區太心媄屭,最擔心公眾歧視,認為大家應有「包容的心」,幫忙及接納患者。 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獲平等機會委員會資助,去年11月至今年7月與6名矮小症患者及4名家人深度訪談,並向523名市民做問卷調查,結果83.6%受訪者稱對矮小症認識不足。平機會指矮小症是殘疾,但僅26.8%受訪者認為患者有殘疾;六成受訪者認為患者受不同程度歧視。城大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邱勇稱,矮小者或侏儒在一些戲團或節目中不時擔當諧角,常被塑造成愚蠢、火爆、脾氣差,令大眾存有既定觀念,甚至歧視矮小症者。他建議政府加強教育大眾對患者的認識,亦促請政府推廣共融建築,重新審視建築物手冊相關規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