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人形容出版業是夕陽行業,但出版兼發行商「里人文化」老闆陳國華卻覺得「沒有危機,就沒有想像空間」。2003年他到北京書展觀摩,當時有民營出版社「打鑼打鼓」,冒茬Q捕風險在旁辦「二渠道」書展,後來政府允許民營出版社合法經營,但種種政策如限制折扣令等,令經營環境艱難。眼見內地愛書之人見招拆招,如轉型網購應對,「此路不通,就走另一條路」,陳國華心忖,這種態度也是本地出版業的生存之道。 見證內地書商見招拆招 回望書業歷史,陳國華滔滔不絕,像「講古佬」。他說1930至40年代本港書業一度輝煌,不少內地作家來港,作品百花齊放,多間文社及雜誌創立,影響兩岸、東南亞等地;到60至70年代,文社開始受到衝擊,80年代起適逢台灣書黃金期,且本港作家流失,本港出版業步向衰落。 話畢,陳國華就從書架取出由陳公哲撰寫的《香港指南》,初版由商務印書館於1938年出版,是最早期介紹香港的旅遊書,近年再推出復刻版,仍保留當年排版,載有化妝品、鞋廠等廣告。他說昔日書業蓬勃,不少商戶會在書刊登廣告。把書捧在掌心,他忽發奇想說,隨蚢q子書興起,未來若商戶在電子書登廣告,增加出版社收入,也未嘗不可,盼同業一起發掘更多可能性,讓出版業能在夾縫中生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