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查良鏞(金庸)的武俠小說於1950年代面世,隨後迷倒兩岸三地讀者。《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潘耀明說,查良鏞在1990年代陸續與台灣與內地商討著作版權與收益問題,當年內地出版社開出較優厚條款,讓查獲每本書價的25%,惜內地盜版猖獗,導致當年內地書籍收益僅300餘萬元一年,同期台港兩地每年收益各逾1000萬元。 在內地分書價25% 年僅收300萬 潘耀明憶述,1990年代,台灣遠流出版公司得到金庸小說的出版權,承諾每年給查良鏞最少500萬元版權費,同時經于品海穿針引線,查將10年出版權賣予北京三聯書店,對方答應每本出售的小說,查可分得書價的25%。 潘說,查良鏞曾向他提及內地出版商條件雖優厚,但盜版猖獗,出版社沒列明發行量,故當年內地收益每年僅逾300萬元,而香港及台灣每年收益各達1000萬元。 韓80年代已流行 日96年出全集 金庸小說熱潮擴至各地,日本最具規模的德間出版社於1996年出版日文金庸全集;而韓國在1980年代已流行金庸作品,當地金英社在2003年與查簽版權合同,正式出版了金庸15卷小說的韓文版。英文版最早是1993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雪山飛狐》及1994年為配合金庸赴澳洲參加作家節的《鹿鼎記》兩個章節。 西方全譯本已有法文版的《射鵰英雄傳》和《鹿鼎記》。《射》法文譯本於2004年由巴黎友豐書店出版,其後獲得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和法國文教部頒給嘉獎狀,查良鏞亦獲法國政府授予文化人最高榮譽「法國榮譽勳章第三級」,法國駐德總領事孟嗣德(Serge Mostura)曾把金庸比喻為「東方的大仲馬」。 潘耀明認為,法國讀者喜歡讀另一時代的故事,且慣於閱讀大仲馬這類俠客小說,於是較英美等地讀者容易接受金庸小說。 潘耀明憶述,1991年自己獲查邀請加入明報月刊任總編輯及總經理,至1995年金庸離開明報時,對方亦叫他一同去持有金庸作品版權的「明河社」,策劃出版文化歷史雜誌,惜同年金庸因心臟病入院做手術,休養半年,隨後潘離職,未能與對方共編雜誌。 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