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校園記者招募 游走網上網下 一嘗尋真滋味
【明報專訊】社交媒體的流行顛覆全球,亦造就內容農場(content farm)的出現。內容農場的資訊大多抄襲不同網站,甚至虛構而成,旨在取得高瀏覽量,以獲取商業利益,但因標題「吸睛」,往往獲得網民轉載。若想當個精明讀者,擴闊視野,甚至對傳媒工作有興趣,我們誠邀中三至中六學生參加第22屆明報校園記者計劃,培養明辨真偽及獨立思考能力。
開學禮
逾340名入選校記參與第21屆開學禮暨頒獎典禮,去屆表現出色的校記則獲頒獎嘉許。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黃煜是嘉賓之一,看到學生陸續步入會場,內心感動,他說:「有說愈來愈少人想當記者,這場面不是很打動人心嗎?」他稱不期望學生當一輩子記者,但他們倘若嘗過做傳媒的滋味,必定影響往後人生,會更能了解社會,能多角度看問題。
迎新營
去屆迎新營於2017年12月初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邀請了資深傳媒人區家麟及黃潔慧主講講座,讓校記初探行業面貌、辨別資訊真偽。之後校記模擬採訪,游走於網上網下嘗試辨析真相,其間更可認識來自不同學校的校記,合作完成訪問。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顧問區家麟說:「記者其中一個重要的使命,是『為無聲者發聲』。」時任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兼任講師黃潔慧則以網上假消息為例,說明「新聞專業在這時代更值得捍衛,讓我們分辨何謂真假」。
星之約會
「星之約會」安排校記訪問社會各界名人,第21屆星約嘉賓包括特首林鄭月娥、環境局長黃錦星、香港跳高代表楊文蔚(圖3前右)。楊文蔚對校記說:「這麼多人認識我後,我才發現運動員可以影響很多人。許多人會inbox(私信)跟我說: 『你的story(故事)影響到我!』這是我意想不到的」。雖然成名後要面對各種有理無理、善意惡意的評論,但她很珍惜可發揮影響力的機會。黃錦星則與校記談及多項環保議題,包括郊野公園用地、空氣污染及家居廚餘問題等。
培訓班
校記計劃提供工作坊培訓,邀請記者分享經驗,讓校記借鏡,以準備迎接各項採訪挑戰。《明報》時任偵查組資深記者張煒明於新聞線索工作坊,以律政司長鄭若驊大宅有僭建地庫的獨家偵查報道切入,與校記分享蒐羅新聞線索的經過。
採訪工作坊由時任港聞版記者葉真真主持(圖4),她認為記者的誠意十分重要,因受訪者或會擔憂報道對自己的影響、會否破壞聲譽等,「受訪者與記者之間有的是一份信任,沒有金錢瓜葛或其他交易在當中,所以記者更加要顯出誠意」。
明報旅行團
第21屆校園記者於正式參與採訪前,先到《明報》報館參觀,了解報紙及新聞網站等工作流程。當日校記到訪編輯部、資料室、色彩管理部、電腦排版部、電腦製版部及印刷房,各部門員工為校記講解日常工作。
校記對資料室內一個個為新聞人物而設的檔案夾尤其好奇。原來,檔案夾內有各個人物歷年剪報,供記者查閱,方便選取與該人物有關的大事,配合報道或參考。參觀適逢晚上7時許,是記者為翌日出版的《明報》奮戰趕稿之時,校記把握時機來到編輯部,感受記者工作忙碌的氛圍,更與社會突發組記者對談。
客席採訪
第21屆的「客席採訪」活動,包括第23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的台灣電影導演林書宇放映會及講座、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大型雕塑公園「藝遊維港」、西九文化區M+的大型校園及社區計劃「M+ 敢探號」等,為校記提供各類型採訪機會,了解社會不同面貌。
本地攝影藝術家謝至德早前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推出「《萬念.叢生》至德個展一部曲」攝影展,成為校記其中一個「客席採訪」活動,他為校記提供導賞之餘,更娓娓道出各幅攝影作品背後的故事。
暑期實習
每年暑假部分校記及傳媒teen使(已畢業校記)獲安排到《明報》實習5天,在現職記者指導下,體驗傳媒工作。校記外出採訪時,與一眾真正的記者「行家」一起工作,令他們興奮又緊張!校記劉晞朗認為,對毫無採訪經驗的中學生來說,可以在報館堣u作,機會難得。
■第22屆校記計劃 現已接受報名(見表)
文:曾嘉敏
圖:資料圖片